目前分類:中國哲學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論語》札記 (06) 雍也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札記6.1冉雍(仲弓)有領導者風範。「居敬而行簡」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儒家的基本原則。「敬」是心平氣和、專注當下,使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行皆合理化。「簡」是在政事上力求精簡,先做對人民來說最重要、有實際貢獻的事,而非好大喜功或因循怠惰。敬與簡分屬內聖與外王工夫,兩者相輔相成。

論語6.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札記6.2「不遷怒」就心說,即以理性冷靜戰勝衝動急躁。能看清事實真相,心中沒有成見與執著,而對當下的人事物有合宜的情緒反應。「不貳過」就身說,易傳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初次犯錯就徹底反省自己,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未來永不再犯。可見孔子所說的好學,是以身心修養為本。

論語6.3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札記6.3本章說明孔子的金錢觀。子華出使已有俸祿,冉子送米是額外的餽贈;且子華家境富裕,自行奉養父母即可,故送米不宜多。原思的九百粟則是國家規定的俸祿,孔子認為不宜推辭;如果覺得太多,可由原思負責,捐助當地的窮人。可見孔子認為財物該用就用,盡量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做到經濟自主。

論語6.4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札記6.4仲弓是孔子弟子冉雍。犂牛是耕牛,毛色斑雜。騂是赤色。犂牛不適合做犧牲,但如果生下的小牛毛色純紅、兩角端正,即使不用來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會捨棄牠。這句話是比喻仲弓,仲弓的父親貧寒且行為不端,但仲弓卻是德行科的高材生,總有一天會被賞識。可見孔子不以出身、血統來論斷人的價值。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札記 (05) 公冶長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札記5.1本章可看出孔子挑選女婿的眼光。古代講究門當戶對,男人有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女方才願意許配。但孔子的態度卻與俗見不同,雖然公冶長曾經入獄,但亂世的法令未必合理。南容則因謹言慎行,獲得眾人尊重。無論是公冶長的忠於己,或南容的信於人,都可見孔子重視內在的德性,而非外在的條件。

論語5.2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札記5.2子賤是孔子弟子,治理單父鳴琴而治。「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是說如果魯國沒有眾多君子,子賤也無法成就其德。君子與小人的差異,就在前者喻於義,後者喻於利。魯國雖然弱小,但文化水準甚高,人民還能嚮往道德理想,故多君子。個人的力量有限,上位者更需要「尊賢而容眾」,方能事半功倍。

論語5.3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札記5.3子貢希望了解自己的境界到哪一層,故請孔子指點。孔子認為子貢已經成器,且是器中貴重的瑚璉(祭祀時盛黍稷的玉器)。器有正反兩義:一是器用,即能夠發揮專長而對社會有貢獻者,如學者與事業家。二是器限,將全副才華投注在一事,亦可能為此事所限,忽略德性的實踐,故孔子說「君子不器」。

論語5.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札記5.4「佞」是口才善巧,「禦人以口給」即以口才與人爭辯。孔子為什麼討厭佞?因為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說的。雖然思考與表達也很重要,但如果存心爭強好勝,總想以言語壓倒別人,只會陷入詭辯、引發鬥爭,徒然浪費時間。言說的價值應以道德實踐來衡量,雍也雖然未達仁者之境,亦不必去挑撥是非。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札記 (04) 里仁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札記4.1每個人雖然都有良心,能判斷是非善惡,但良心的自覺發用卻無必然保證。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顏回能夠「其心三月不違仁」。所以選擇良善的環境很重要,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現代科學也發現大腦有鏡像神經元,會自動模仿別人。善用「境教」,在良心昏昧時,便可及時刺激提醒自己。

論語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札記4.2本章孔子將仁者與不仁者對舉。不仁者心容易受環境影響,窮困時怨天尤人,富貴時驕奢怠惰,德行難以長久。仁者其心安於仁而不動,無論際遇為何,都不改變愛人的心願。「知者利仁」之利非功利,而是成就、實現。在各種存在情境下,有智慧的人都能秉持明覺的心,毅然選擇能夠實現仁德的路去走。

論語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札記4.3一般人雖然都有喜好或厭惡的對象,但好惡常流於主觀,對別人的了解、描述與評價未必恰當,情感容易過度,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仁者對別人的看法是公正客觀的,公正是指心中有超越的道德理想,以此判斷善惡;客觀是指力求真實,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一切依理而論,便可平心靜氣了。

論語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札記4.4人性本善,但人又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是否依照良心來行動。志是心的方向,如果人堅持選擇仁而不動搖,便可以克服惡;即使一時之間做不到完美,罪過也會日漸減輕。仁既是心也是理,心是就動力、情感來說,理是就法則、理性來說。壓抑欲望難免會產生反彈,時時自覺到愛和理想,便能走上中道。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札記 (03) 八佾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札記3.1季平子身為大夫,卻僭用天子禮樂「八佾」,激起孔子的義憤。周朝行封建制度,隨著身分、階級不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規範而不可變。現代社會人人平等,可能會覺得上述想法已經落伍。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一章學習到孔子尊重客觀制度的精神,維持和平、穩定的社會秩序,是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

論語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札記3.2這一章仍是孔子批評魯國大夫僭用天子禮樂,追逐虛榮的心態不可取。此處要區分人的兩重身分:一是道德人,基於人人都有良心善性而說人人平等。一是事業(包括政治、商業等)人,基於職務而有上下尊卑的關係,需盡忠職守、分工合作。兩種身分有複雜的關係,重點在以道德(仁)支持事業(禮)。

論語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札記3.3這一章非常重要,「仁禮相涵」是孔子的精髓。完整的人性分為動力與結構兩端,如果沒有真情實感做為動力,禮樂等儀式便會僵化死亡。人若不是以氣力硬撐門面而受傷,便是視禮樂為負累而捨棄。唯有藉心靈自覺才能活化禮樂,使其日新又新,成就身心、人己、物我的和諧,共創豐盛美好的人文世界。

論語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札記3.4這一章的要旨承前章而來。禮之本在仁,亦即人內心的真情實感。孔子不是主張禮只能儉樸,而是內外應該一致。動力不夠,就投身於龐大的體制運作,便會受兩種傷:一是被體制同化而追求虛榮,二是受體制壓迫而逃避責任。兩者都喪失了真我。與其付出這種代價,還不如精簡禮法,使禮皆呈現真情呢!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札記 (02) 為政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札記2.1如何成為好的領導者?孔子以「北極星」的意象做比喻,含意豐富。領導者不必親自處理大小事,可「居其所」。換言之,領導的重點在人格風度(德),以莊重、沈靜的態度安定民心,使人人各司其職。領導者要讓人心悅誠服,而非強力掌控,具備「不怒自威」的氣象,成為眾人景仰典範(眾星拱之)。

論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札記2.2「思」是情意不是思考。「思無邪」可譯為「情感純潔真摯」。人年輕時富有理想朝氣,中年以後心思常黏著在現實功利上,喪失了赤子之心。孔子說「興於詩」,文學作品的功能,就是使人徜徉在優美的意境中,喚醒生命深處的真情實感,重拾追求至善至美的動力。這也是文學作品是否優秀的判斷標準。

論語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札記2.3這一章通常解釋成古代「德治」與現代「法治」兩種制度的差異。曾昭旭老師則用來說明他的六十分理論:六十分以下是謀生,以上是自我實現。我認為這章可從領導者的心態、風格著眼,如果領導者強調嚴刑峻法,人民固然聽話,但只是敢怒不敢言。透過道德感化、彼此溝通尊重,才能讓人民衷心向善。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札記2.4這一章展示孔子的學思歷程,非常重要。難解之處在於各階段只有動詞,卻未說明立、不惑……的目標為何。從心所欲是自由,不踰矩是道德,孔子之學便是追求自由與道德的「合一」。志於學是學此道,立是行道小有基礎,不惑是辨清行道的疑難,知天命是在現實中成就此道,耳順是輔導別人實踐此道。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札記 (01) 學而篇

作者:劉毅鳴

按:會有撰寫《論語》札記的構思,一來是雖然在碩、博士階段,寫的都是儒家思想的論文;但很慚愧的,儒家的許多道理自己都還無法做到。每天寫一則札記,份量不多,卻也是一種自我提醒與勉勵。二來是我任教的社區大學,最近幾年都有鼓勵老師自編教材的計畫,札記累積到一定份量後,亦可申請補助出版。不僅記錄了我讀《論語》的一點粗淺心得,還可以與更多學員分享。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札記1.1「學」以道德實踐為主,專業知識為輔。「時習」是工夫所在,腦中有強烈的意識,才能遇事不亂。「朋」點出團體的影響力,朋友相處以道義為核心,進德修業自然省力。「人不知」是對自我的考驗,即使依道義而行,在社會上也未必事事順利;能做到「不慍」,不生氣、受傷、灰心,才是真正的修養。

論語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札記1.2「犯上作亂」易讓人聯想到威權,現代講求法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侵犯彼此的自由與人權。但這不表示「孝悌」不重要,只是家人之間要以柔性的關懷、溝通為主,盡量減少剛性的命令、要求。良知良能的培養從愛親敬長開始,對親人的愛(齊家)可激勵自己向善(修身),在社會上善盡職責(治國)。

論語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札記1.3對人和顏悅色也是一種修養,為何孔子說「鮮矣仁」?或許要從動機面來看。和顏悅色是基本的禮貌,但巧言令色則逾越了分寸,恐怕是為了從別人身上求取不正當的利益,所以刻意擺出討好的模樣,而不敢透露真心話。如某些大學生平時蹺課、不唸書,期末才向老師哭訴、求情,便是「鮮矣仁」的實例。

論語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1. 每個人都有遭受挫折、打擊的時候,每個人的生命也多少會有病
  痛。逆境正是對人格修養的考驗,孔子是如何面對這問題的?

2. 台灣社會以賺錢為主流價值觀,在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下,人人
  皆有強大的競爭壓力,導致生命破裂。

(1) 八里雙屍案的省思。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1. 在科技高速發展,文明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對崇尚自由、個
  性的e世代來說,古老的孔子還能教我們什麼?

2. 知識的發展古不如今,生命的實踐人人都得從零開始摸索成長。
  從孔子身上可學到許多智慧。

(1) 古人學習孔子只是形跡(禮教),現代人必須探索其精微。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1. 從中、小學的學習過程中,你對傳統經典的印象為何?在我們的
  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及價值觀中,能否發現傳統經典的影響力?

2. 在經濟發展日漸成熟的時代,人的生活重心慢慢會從賺錢謀生,
  轉換為心靈成長。經典教育在這方面可提供豐富的資源。

(1) 「哲學」在法國列為高中會考(相當於台灣大學入學考試)的必
  考科目,考試範圍包括研讀哲學家的著作,藉此反思、質疑當下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志走學術路線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無論在學術圈之內或之
外,有時會聽到一些讓我不以為然的論調,如「培養勢力範圍」、「
壯大地盤」等等。我想這和我所受的儒學訓練有關,儒家總要以「義
」而非「利」為主,學術上就是要以追求「真理」而非「權力」為目
的。「壯大地盤」給我的感覺像是政客而非學者,孔子講學的目的也
不是為了爭奪學術市場,而是講出他所了解的真理,讓每個人自己思
考他講的對不對。孔子之後,儒學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講法,如孟子
較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荀子較有現實主義的情調,這和每個人的性格
傾向有關。但學術之為學術,又不能建立在個人喜好之上。因為個人
喜好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學術則必須通過理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升上研究所以來,「指導老師」就是研究生們關心的話題之一。
我的情況又比較特殊,碩士班與博士班兩位指導老師的學術觀點不太
一樣;人文研究也不像科學那樣,有客觀的方法可以決定是非對錯。
在聊天的時候,大家難免會感到好奇或關心,問我如何處理觀點不一
致的問題呢?藉由這個機會,也正好可以談談我認為學術研究應該秉
持的態度。^^

  首先我想區別「學術」與「宗教」兩種態度的不同,學術的重點
在於理性,宗教的重點在於信仰。如果我們將某種學說當成一種信仰
,不同的學說就難以融通。就像信佛的人很難改信耶穌,信耶穌的人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為自身的感情問題,內心痛苦不堪。偶然間在金庸小說《
天龍八部》上見到幾段佛經,念了之後,心情平靜些了,與大家分享:

修道苦至,當念往刦,捨本逐末,多起愛憎。
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
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

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
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以「公/私」區別「義/利」這個問題,也正是我想問的,
這似乎是以「公/普遍性/群體/義」合併為一組觀念,「私/具體
性/個體/利」合併為另一組觀念,重視前者而輕視後者。儘管「食
色性也」也有普遍性,但這普遍只是生理結構上的普遍,不是儒家所
個體,只重視普遍而不重視具體呢?S大舉孟子的「行一不義、殺一
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為例,這恰好是將義歸屬在個體上,不願
為了群體的利益而犧牲個體。如果從「大體/小體」的區別來看,義
的根源是人先天內在的道德價值感,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
。利則是出自耳目口鼻等感官,是生理的自然。人活在這世界上,總
要從事吃飯穿衣等生存活動,使物質生活不至於匱乏,我想孟子也不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系列的文章很有深度,雖然現在加入討論好像有點太晚,但
我還是想抒發一下見解。:b

  依我個人的看法,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對社會的「治療」
、「修護」作用。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只要脫離了野蠻人的階段,
組成一個社群,便自然而然會產生許多規則、儀式……等獨特的文化
,理由無他,因為少了文化的制約,人馬上就會陷入你爭我奪的戰爭
狀態,整個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

  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社會、不同民族所發展出來的文化,也就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oodh 版主分享《全球七大富邦》一書的內容,由這篇書評
也讓我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在資訊發達的台灣,接觸各國的文化算
是一件蠻容易的事。如這本書就講了七個國家的文化,而且還是七個
世界上的富強國家。了解各國的文化,除了開啟眼界、增廣見聞之外
,我想可以更進一步去思考的是,台灣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文化?

  台灣目前的文化型態,是以漢文化為主體,但又含有許多美國文
化與日本文化的成分,這是受到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的影響所致。歐
美日等國的富強,除了科技等較為專業的層次之外,與各國的文化應
該也有密切的關係。如政府清廉度,由於歐美等國素來有著尊重法律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整好起居作息之後,今天的錢穆讀書會是我最準時抵達的一次
,但卻也是人數最少的一次,等了一小時還是只有四個人,不知道是
不是因為剛開學,大家尚未收心呢?導讀人道琪準備了很多資料,這
次不能派上用場,感覺有點可惜;不過人數的稀少,卻也使我們能夠
以從容的步調,悠遊涵詠於書本之間。尤其討論到黃宗羲,我們又談
了一些政治上的問題,是中文系較少接觸的。也很感謝柏誠帶來一盒
草莓與大家分享。^^

  話說明末清初是一個「典範轉移」的時代,升上博士班後,我的
學問方向是否也有些轉變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首先是我閱讀的書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想森茂與我的歧異點,在於森茂堅信「只有符合實證特質的方
法,才能夠做為方法」。而我對方法則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認為邏
輯實證之外,還有許多研究方法,尤其人文學更是如此。比如森茂提
到的影評、樂評,或者文學藝術的研究,主要的方法便不是邏輯實證
,而是審美直觀。森茂提到的神秘體驗,以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確
實還沒有定論。但沒有定論不表示「一定不存在」,而是「可能存在
,可能不存在」。科學無法肯定神秘體驗的存在,但也沒有充分的證
據,否定神秘體驗的存在。與其說科學否定神秘體驗的存在,不如說
科學對這個問題,採取保留的態度,因而在學術研究的時候,不宜採
取神秘體驗的方法罷了。如果有一天,神秘體驗可以被實證了,則也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新儒學近來確實在走下坡,原因是自從唐牟等前輩先生過世
後,缺少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但也不必太過擔心,畢竟還有林老師
提倡的「後新儒學」。當然「後新儒學」未來的發展,也仍然有待歷
史的考驗。

  在部落格寫讀書會的討論記錄確實有點怪,我之前留言的時候,
是以為森茂會和上次一樣,用 E-mail 的方式寄給大家。感謝森茂的
辛勞,我想在〈方法之柱的傾頹〉這篇文章中,森茂的想法會有更完
整的呈現,就拭目以待吧!另外我想偶爾也可以將大家的討論內容加
以錄音,放在新的讀書會網站上,供有興趣的人試聽。^^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各位朋友:

  首先要謝謝森茂非常用心地整理出,上次讀書會結束前的一些討
論。森茂不愧是受過史學訓練,具有超強記憶力,記錄的內容很清晰
。蒐集史料是史學最基本的工夫,如果將來要編纂讀書會的歷史,這
份記錄一定會成為寶貴的史料。不過議題二的地方,我說的第一句話
是「隨說隨掃」,而非「隨立掃隨」。而我自己對於上次的討論,也
像是「隨說隨掃」這句話一樣,有點記不清楚了。所以我只能針對議
題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在看過這份記錄之後,我覺得每個
人的發言順序,不完全如森茂所安排的。而且以這兩個議題來說,大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紅館計畫的朋友們:

  日前收到森茂、雅評學姊與仁展學長的信件,討論哲學家「思想
變化」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想法,但是現在還沒有能力用
學術話語來表達,只好先以文學性的筆法描述之,若有「說話渾淪,
學者難看」之處,還請大家見諒。

  我對於哲學家的思想,基本上是不會以純粹客觀的角度去看。我
比較在意的是,能不能從哲學家的字裡行間,讀出其中的生命。因為
任何思想都是生命的反映。文字就像橋樑,將讀者與哲學家的心靈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