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學近來確實在走下坡,原因是自從唐牟等前輩先生過世
後,缺少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但也不必太過擔心,畢竟還有林老師
提倡的「後新儒學」。當然「後新儒學」未來的發展,也仍然有待歷
史的考驗。

  在部落格寫讀書會的討論記錄確實有點怪,我之前留言的時候,
是以為森茂會和上次一樣,用 E-mail 的方式寄給大家。感謝森茂的
辛勞,我想在〈方法之柱的傾頹〉這篇文章中,森茂的想法會有更完
整的呈現,就拭目以待吧!另外我想偶爾也可以將大家的討論內容加
以錄音,放在新的讀書會網站上,供有興趣的人試聽。^^

  用「影評、樂評」等詞語,去描述唐先生有關宋明理學的著作,
我認為並不妥當。用「治療學」去描述以上著作,我想會比較貼切。
「影評、樂評」雖然與「治療學」一樣,十分仰賴作者的主觀直覺,
但是兩者所要達成的目的卻不相同。「賞析、影評、樂評」是為了滿
足讀者的美感欣趣。至於「治療學」,記得森茂在讀書會上曾經問過
這個詞的意義。雖然我對這個詞的意義,還沒有想得很清楚,但是如
果要下一個方便的定義的話,我認為「治療學」即是一門使生命人格
更趨向於完善的學問,亦通於宋明儒所說的「變化氣質」。「更趨向
」表示這是永無休止的歷程,並無一定終點。而「完善」在不同的哲
學體系下,容或有不同的解釋,如果就陽明心學的立場來說,即是良
知顯發的狀態。所以「治療學」是注重生命的成長與人格的改造,而
「影評、樂評」等藝術欣賞,則是一種美感的觀照。我自己對治療學
是非常嚮往的,所以認為兩者應該區別清楚,不然「治療學」做為一
門學問的獨立意義,可能就會被吞噬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唐先生有關宋明理學的著作,為什
麼少做概念的解析,而多是工夫的描述。這不是因為唐先生的理論能
力不足,事實上唐先生也是哲學系畢業的,如果讀讀他的《生命存在
與心靈境界》,其理論的深刻、曲折、細密,比起牟先生是不遑多讓
。而唐先生對宋明理學的研究,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書寫方式,乃是
因為他站在治療學的立場。就治療學的著作來說,注重工夫的描述,
或是以自身經驗做說明,可以使讀者感到親切,從而產生某種內化於
生命的效果。如果讀者讀了唐先生的著作能有所興發,也就達成了治
療的目的。總而言之,雖然由學術研究的角度觀之,唐先生這方面的
著作頗有不足;但是如果由治療學的角度觀之,則可以見其長處。

  讀了道琪學妹的留言,我認同學妹說的:「其實有些人看得懂古
文、而且有很高的國文造詣的,只是和唸國文系的人比較起來,就是
少了那麼點『氣氛』。」我以前住在學校宿舍時,有一位理學院的室
友,對於傳統的典籍,如〈中庸〉、《老子》、《韓非子》等,以及
民初的文學家及其作品,如朱自清、徐志摩等,都非常熟悉,有時甚
至超過中文系的學生。但是感覺上他的氣質就是與我們不太一樣,比
較難以溝通;對中國哲學、文學的理解,有時也不甚相應。這個地方
有多少是他個人的因素,有多少是環境的影響,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
分析。但在這裡我想表達的,只是對學妹所說,有親身的體會罷了。

  森茂提到學妹對宋明理學不太有感應,其實在第一次與學妹聚餐
的時候,她有提到自己的興趣在心理學而非治療學。不過榮格(Carl
G. Jung) 的學說,也算是治療學的一支。就我個人的理解,心理學
比較接近森茂所說的「學術研究」,利用實驗、統計、測量得出的數
據,對人性做純粹客觀的描述。治療學注重的,則是一種親切溫暖的
關係;或生命與生命之間,彼此的交相感通。最重要的是,西方的心
理學,焦點集中在形而下的人性;而宋明理學則花了許多力氣在討論
形而上的心性天道。如果以心理學的角度去看宋明理學,會認為宋明
理學太強調個人的主觀體驗,缺少可以驗證的客觀性。如果以宋明理
學或治療學的角度,去看所謂的「客觀研究」,會認為這樣的作法缺
乏「人味」,與生命本身疏隔,而無助於生命的成長。但不管是宋明
理學、心理學或治療學,我想都各有其存在的價值。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淺見,拉里拉雜談了一堆,希望能對大家有
所幫助。如果文中有什麼不妥之處,也歡迎版上諸友指正。祝好!

※ 本文是對森茂〈回首界域之柱的傾頹〉一文的回應,該文出自「
  豐饒之海」部落格,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vernuf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