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記 (1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創作歌手張懸曾經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我的朋友曾告訴我,
認識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抱希望地去愛他。後來我說,認識自
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去愛一個人。包括你自己。」這
段話可以濃縮為六個字「不抱希望愛人」,儒家的核心要義在「愛人
」,道家的核心要義在「不抱希望」,儒道是一體的兩面,這六字箴
言也是我們要隨時謹記在心、念茲在茲的。

  為什麼道家的核心要義是「不抱希望」?不妨用老子在修養工夫
上最重要的兩句話來說明,第一句是「致虛極,守靜篤」(《老子‧
第十六章》),第二句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
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要「虛」、要「損」的是什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人與人的相處雖然有各種型態,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
但都是以和諧為理想。和諧就是一方面人與人的心靈能夠相通,另一
方面又能尊重彼此的差異,這只有人格成熟的人(君子)才能做到。
相反地,小人常拘泥於形式,強求表面的一致,壓抑了彼此在想法和
感受上的差異,導致心靈無法相通。

  為什麼人與人的心靈能夠通而為一?這是因為人心本來就有這樣
的要求與動力,如王陽明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
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
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大學問〉)心靈相通有幸福感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
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老
子也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十九章》)可見
「寡欲」是儒道兩家共通的工夫。欲望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生理
欲望是感官對外物的逐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
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稱為「從其小體」。

  心理欲望如老子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道德經‧第
十三章》)別人的注意、肯定、讚美、付出是寵,別人的忽視、否定
、批判、收回是辱,一般人都喜歡「寵」討厭「辱」,如臉書上貼文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
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
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
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
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
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
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
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
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孟子‧離婁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儒家的學問包含「己立己達」與「立人達人」兩端。從己立
己達這一端來說,便是要培養獨立人格,但什麼是獨立人格?我想可
以用孟子的一句話來說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人生的幸福、快
樂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假外求。快樂的源頭不在於能夠征服、主
宰、掌控多少外在的人事物(王天下),而在於每個人都「應該」且
「能夠」做到的三件事:第一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第二是時時刻
刻忠於天理良心;第三是盡一己之力,發揮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如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這句
話可翻譯為:只有人格獨立、自我健康的人,才有能力去愛人。為什
麼人格不獨立、自我不健康的人沒有能力愛人?也許可舉《論語》另
一章為例:子張問崇德、辨惑,孔子回答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
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愛之
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一種過於強烈的情感,這個人是否存在,對
我來說非常重要。仁者對別人雖然也會有喜好或厭惡等情感,但不會
如此強烈,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
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小人一時之間似乎交情蠻好,但
背後隱含一旦發生衝突就容易決裂的風險,違背愛人的初衷。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思想以「仁」為中心,仁者愛人,所以儒學也可以說是探討
愛人之道的學問。愛人之道可分為「敬」與「恕」兩端,《論語‧顏
淵》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
請事斯語矣。』」「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
欲,勿施於人」是恕。

  敬是尊重,人我之間有分別,保持一定的距離。恕是同理心,將
心比心、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注重人我心靈的合一。「
分別」與「合一」本來是相對的概念,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會有矛盾,
但就愛人之道來說,相互尊重反而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發揮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篇日記主要是從儒家思想的角度討論「自我與愛」的問題,
這篇文章則以老子為例,嘗試從道家思想的角度討論此問題,也許會
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向來主張返璞歸真,他說:「常德不離,復歸
於嬰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嬰兒」只是個比喻、象徵
,並不是完全無知無能,而是保住原初那顆最真的赤子之心。人在社
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許多打擊、傷害而折損了生命。「嬰兒」
就是回歸到進入社會以前,那健康、飽滿、自然的生命。

  這裡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老是停留在「嬰兒」狀態,人性不就
無法充分發展?難道老子反對人長大?其實老子不反對我們參與世俗
之事,如讀書、運動、上班、交友乃至從政等,但有個先決條件,就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儒家本質上是一種人生觀、人生態度或人生哲學,這態度可從下
列幾句話看出。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
心上》)〈中庸〉云:「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
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
富貴貧賤、成敗得失,儒家總有自處之道,人生總有路可以走通;隨
時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卻又不放棄成功的任何可能機會。上述
幾句話說來容易,要做到卻是一輩子的工夫,必須逐漸滲透到生命底
層,發自全身心認同才行。雖然知道不等於做到,但觀念的建立仍是
第一步,故下文就嘗試探討「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的意義,提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日記提到心靈蘊含了「自我」與「愛」兩端,這篇文章希
望進一步討論自我與愛的互動關係。就人身或物的層次來說,自我與
愛往往是衝突的,保有自我會失去愛,保有愛會失去自我。但就人心
或道的層次來說,自我與愛一定要同時成立,缺一不可。自我與愛都
有真假之分:自我只有藉由愛,才能成為真我;愛只有藉由自我,才
能成為真愛。沒有愛的自我是假我,沒有自我的愛是假愛。自我與愛
是「兩端而一致」的。

  《論語》首章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
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學而時
習之」是真我,「有朋自遠方來」是真愛,「人不知而不慍」則說明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講課的需要,最近又重新閱讀了曾昭旭老師的《讓孔子教我
們愛》這本書。這本書隱含一個基本理論架構,就是以「自由」與「
愛」為道或真理的兩端。此架構可說是曾老師解讀《論語》的特色,
我自己則希望從「命運」的角度切入,嘗試思索此架構的意義。

  人生的課題大半在「追求」兩字,年齡不同,追求的事物也隨之
而異。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這種種迫切的需要,姑且稱為「真」:對小朋友
來說,玩具就是他的「真」;對中學生來說,考上好學校就是他的「
真」;對年輕人來說,成家立業就是他的「真」;對中年人來說,打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傳統思想以儒道為主流,儒道兩家又是相輔相成的。當生命
健康時,我們要積極、主動出門去做愛人的事業,這是儒家。但當生
命遭受打擊、挫折而受傷時,我們還沒有能力去愛人,應該先閉門從
事身心修養、治療的工夫,道家就派上用場。台灣現在正處於亂世,
道德價值瓦解崩潰,人與人不再相親相愛,生病、受傷的人非常多,
道家的學問更是一般人迫切需要的。生命受傷最常見的原因是「失落
」,例如失去財產(貧窮)、感情(失戀、失婚)、青春(老化)、
健康(病痛)乃至生命(死亡),皆會帶給人深重的打擊。生命如何
從失落中調適而復原,是重要的課題;下文就以道家莊子為例,嘗試
提出一些解答。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諸子百家,對人際關係(人倫)的重視是儒家的特色。孟
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五種人際關係各有其特質,如果以人性來區
分,夫婦和父子屬於感性,君臣屬於理性,兄弟和朋友居中。朋友是
無血緣的兄弟,兄弟是有血緣的朋友。感性的人際關係,優點在於深
度互動,但也有其危險,由於長期相處、關係密切,彼此的缺點看得
很清楚,容易引起衝突。理性的人際關係,優點在涵蓋面廣,但也有
其危險,由於依靠體制,受限於職務上的角色扮演,難免壓抑、封閉
人的真情。又以階層來區分,父子、君臣、兄弟是上下關係,夫婦和
朋友是對列關係。所以朋友在五倫當中是最中庸而平等的,不偏不倚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儒道對社會的貢獻〉這篇文章裡說:「良心時時刻刻對我
們下命令,凡事依照良心的命令而行,自然會有充實感、悅樂感,體
會到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其實這說法還可以再討論,不妨由我提
出問題,自己和自己辯論。依良心的命令而行,真的會感到快樂嗎?
就處事來說,學生在上課、唸書、準備考試時,常覺得痛苦、壓力大
,尤其是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更是如此;出社會在政府或私人機構上
班,也有許多瑣碎、煩人的事要做,或面臨工作期限截止的壓力;但
本於良心,又不得不去完成學業或工作,是否感到快樂就很難說。就
待人來說,雖然我們由良心出發,願意主動去關懷別人,但別人的回
應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並無必然保證。有時我們的付出對方並不領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文章提到儒道對社會的貢獻是教人凡事依良心而行,這比
較偏向從自我修養來說。其實人際關係也是儒道非常重視的課題,這
方面的智慧對現代社會也有暮鼓晨鐘的刺激、警惕效果。人際關係用
古人的語言來說是「人倫」,如孟子說:「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
,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儒家講的人倫不只是自然或偶然形成的
父子、君臣、夫婦等人際關係,更要從中探求親、義、別、序、信等
人際關係背後的本質意義。儒道兩家皆重視人做為一個「活生生、具
體而真實」的生命存在,這樣的生命存在於天地之間是獨一無二的,
各有其感情與價值觀,且時時刻刻在流轉、變動不息,故也是不可化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五在中央大學有課,上完課後,便前往「宋明清儒學研討會」
的會場,聆聽論文發表,獲益良多。會議結束後又和幾位老師一起喝
咖啡,談天說地。老師們討論到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但因為我資質
駑鈍,一時之間想不出好的答案,故先將問題記下,回家再慢慢思考
。這問題便是:儒道的學問對於現代社會究竟可以有怎樣的貢獻或用
處?

  依照牟宗三先生的說法,儒、道、佛三家皆是「生命的學問」,
佛教由印度傳入,發源於中華文明的只有儒道兩家。「生命的學問」
重點在於身心修養:一方面不斷使自己的內心純淨化,精神向上提升
,最終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能夠與別人有恰當而和諧的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
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這一章是《論語》全書的最後一
章,也可以說是總結。再過幾天就是我的生日,以我現在的年齡階段
(三十至四十歲)來說,「成家」與「立業」應是社會期盼我完成的
人生課題,而這兩大目標都與「命」有關。「命」有兩重含意,第一
重是「命限」義,指那些靠個人力量無法扭轉、改變的事,對此我們
只能接納、包容。第二重是「命令」義,雖然有些事改變不了或無法
馬上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正確的態度與行動去回應它。

  要回應「成家」與「立業」這兩大課題,我認為應該先建立起思
想架構,這架構可用八個字概括「本末貫通,情理兼備」。命令屬於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社會注重效率,凡事都要以理性預先規劃,在執行時還要時
時留意,檢查是否趕上進度。如這學期我在四、五間學校任教,講課
前一定要先準備,才不會開天窗。又如應徵大學教職,必須有一定的
論文數量,所以每隔幾個月我就要投稿一篇論文,求職才有競爭力。
上述種種規範可總稱為「體制運作」,要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符合
體制要求是必須的。「體制」雖然能夠讓事情順利進行,提高團體的
工作效率,但也有其危險,就是往往會喪失人的真情,使人化為龐大
機器裡的一顆螺絲釘,或製造學術論文的機器。

  就人的整體生命來說,感情才是主人;化為螺絲釘難免會委屈、
壓抑甚至傷害感情,令人感到苦悶、空虛、煩惱。孟子主張仁義內在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儒道的學問分為「內聖」與「外王」兩端,內聖是個人修養,外
王則擴展至天下國家,建立理想社會。要將儒道的理想落實實現,可
說是一輩子的事;無論是個人或社會,都有許多困難要克服、許多考
驗要通過。就內聖來說,人心是最自由活潑而捉摸不定的,如孔子說
:「出入無時,莫知其嚮。」(《孟子‧告子上》)這一刻兢兢業業
,下一刻精神可能就懈怠、渙散了。只要人還活著,就永遠有犯錯的
可能。「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
語‧里仁》)要時時刻刻保持心中的充沛動力,去參與愛人的事業,
這是很不容易的。

  就外王來說,在台灣要推廣儒道也有其困難度,大環境不見得友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接近尾聲,新學期除了原本的中央大學與元智大學之外,又
幸運獲得海洋大學青睞,前往該校兼課。雖然台灣的大學生學習風氣
普遍不佳,但三所學校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覺,不至於有太誇張
的表現。這一方面可說是我的幸運,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一些限制。孔
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要採取不同的教法,同一
種教法無法適用於所有人。我任教的學校有中上水準,學生對我的評
鑑尚可,但如果換個對象,教導不同程度或年齡的學生,我恐怕無法
勝任,比起孔子還差得遠,這也是需要改進之處。但〈大學〉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中庸〉也說:「君
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從事學術研究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