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司馬牛雖然有兄弟,但他的兄弟以桓魋為首,在宋國作亂犯上。
司馬牛不願意同流合污,出奔到其他國家。本章是子夏對老同學司馬
牛的安慰、鼓勵,從中可學習儒家的處世之道。司馬牛感嘆他的兄弟
有等於沒有,一方面是擔憂兄弟性命不保,另一方面司馬牛全家原本
是宋國的貴族,他也害怕兄弟的罪行會牽連到自己乃至整個家族。前
者是出於親情,後者則不免有貪生怕死、趨利避害之心。
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
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
淵》)
君子與小人的差異,就在於存心的正邪。小人是從競爭、比較的
觀點看待事情,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即使在競爭中輸了,小人只
會覺得是自己技不如人,不會過於訝異。一般人認為只有自己是善良
的,別人是自私的,自己的一片愛心,換來的可能是別人的排擠、陷
害,真是太冤枉、太不公平了,心中難免有擔憂、恐懼。君子是心靈
充分自覺,愛人之心本身就有價值,無論自己的善意會產生什麼樣的
結果,君子都完全接受,不因為理想不能實現而擔憂,也不因為現實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
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
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
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
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
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論語‧先進》)
本章討論觀人之法。儒家以道德實踐為重,觀察人物不能只憑他
的言論來判斷,還要看他的行為;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更要「
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但在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
的行為以前,也只能先觀察他的言語及表情。孔子對這部分也有所提
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言語
和表情是外在的,可歸入「所以」這一層;但更重要的是「所由」,
也就是言語、表情背後的動機為何?是否出於真心?或是為了討好別
人,刻意包裝、偽裝過的姿態?
「論篤是與」是賓語提前的倒裝句,可還原為「與論篤」。「與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
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本章主旨為「禮失而求諸野」,周朝初年發展出高度的禮樂文明
,到了春秋時代已經面臨僵化、老化、異化的危機,需要恢復生命力
。「先進」是先學習,「野人」是郊外之民,因為質樸,還保留許多
古代的禮樂。「後進」是後學習,「君子」是朝廷官員,當時僭越之
風盛行,為了展現權勢,他們未必會繼承、遵守原本的禮樂制度,孔
子就曾經批判過魯國貴族季孫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論語‧八佾》)季氏身為大夫,卻僭用天子的八佾舞。
由於這些貴族是政治、社會領袖,所謂上行下效,人民也會受到影響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
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
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論語‧鄉黨》)
〈鄉黨〉在《論語》全書二十篇當中是很特殊的一篇,其他篇章
記錄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鄉黨〉則專門記錄孔子的日常生活,包括
食衣住行等。為什麼一本談孔子思想的書,要特別記錄這些看似瑣碎
的小事呢?因為儒家的學問是「內外交相養」,意義、價值的根源固
然是人內在的良心,但外在的禮法也有其重要性。
良心與禮法是互相影響的,心如果不端正,會反映在食衣住行等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論語‧子罕》)
「九夷」是東方少數民族的泛稱,當時人認為他們未開化。另一
說是九夷原本是小國或商代遺民,因地處偏遠,生活方式受當地原住
民影響,遂被中原人士視為野蠻人。孔子在中原各國宣揚他的理想,
無法被社會接受,於是起了移居到九夷的念頭。為什麼九夷比起中原
人民更能夠接受孔子的學說呢?這是因為中原人民心中懷有成見所致
。雖然就物質條件和社會制度來說,中原各國的發展程度較高,還保
存了一部分周代的禮樂文明。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
樂何?」(《論語‧八佾》)春秋時代的人民已失去原本純樸善良的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
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
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論語‧子罕》)
「大宰」通「太宰」,官名。「與」是疑問語氣詞。由本章可了
解聖之所以為聖的關鍵,及孔子與其他聖人不同之處。太宰對聖人的
了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孔子正是一位博學的人,符
合太宰心中對聖人的想像,故請問子貢:「您的老師是一位聖人嗎?
不然他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
子貢長久追隨孔子,知道聖之所以為聖的關鍵,並不在於無所不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
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本章說明君子的節操,由君子的行為表現可推知君子平日的志向
與學養。「六尺之孤」指幼君。「百里」指侯國,「命」指政令。本
章是描述古代政治的一種特殊狀況:舊君即將逝世,新君因為年幼,
還沒有能力執政;舊君往往會指定一位輔政大臣,協助新君處理政事
。輔政大臣所處的地位是最危險的,就國內來說,許多政敵會嫉妒輔
政大臣獨攬大權,在一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取而代之。其他人也會
懷疑輔政大臣有篡位的野心,散播謠言,導致人心惶惶。就國外來說
,其他國家也可能利用政權交替、政局不穩的機會派兵入侵。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
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
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論語‧泰伯》)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對本章有深入的解釋,茲抄錄如下:「
先儒說曾子得聖學之宗,而以授之子思、孟子。所授者為何事,但與
他一個可依可據者而已。故其臨終之言,亦別無付囑,止此身之為體
為用者,即為道之所貴;修此身以立體而行用,即是『君子所貴乎道
』。其後子思之言中和,則曰『喜怒哀樂』,不離乎身之用也。容貌
、顏色、辭氣者,喜怒哀樂之所現也。鄙之與雅,倍之與順,正之與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
伯》)
本章前面還有「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這四句話,但因為與後文意思不連貫,古人在註解時
大多認為應該分成兩章,今從之。本章的「君子」指在上位者。儒家
主張「德治」,政治的重點不在於法令規章等技術層面,領導者的心
態或價值觀才是根本。「君子」雖然只是稱呼上位者,但社會上各領
域的領導者,如政治領袖、意見領袖等,由於位高權重,是眾人矚目
的焦點,對社會自然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掌握權力、資源的人更應
該修身養性,使「德」與「位」相配合,權位才能發揮正面的意義。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的胸懷是平坦寬廣、光明無私的,小人的心情時
常陷入擔憂懷疑、緊張恐懼當中。」君子、小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原因在於兩者心態不同。君子時常培養「無條件的自信」與「無條
件的愛人」兩種心態,「無條件的自信」是不以種種外在條件,如貧
富、貴賤、美醜、智愚……來定義自我的價值,無條件肯定、接納、
支持自我的存在。即使我一無所有,依然能夠頂天立地。天生我才必
有用,只要我活在天地之間,我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人生的價值完
全靠我的心靈去自由選擇、創造,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條件,這才是
真正的、永久的自信。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論
語‧述而》)
「莫」,也許。孔子說:「學問方面,也許我還可以趕得上別人
。至於親自實踐君子之道,我就沒有十足的把握了。」可見言說容易
,實踐才是最困難的。「文」取廣義,凡可以用語言文字描述的知識
,都屬於「文」的範圍,包括探究事物原理的科學知識,及探究人生
、宇宙根本原理的哲學知識。
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重點不在知識而在實踐,雖然可以通過學
習,預先將經典中的道理儲存在大腦裡,但如果不去實踐,就沒有切
身的感受、深刻的體驗,不算是真正懂得這些道理。進一步說,經典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
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
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本章可看出孔子在人際交往上的分寸拿捏。陳國的司敗問孔子:
「魯昭公是一個懂得『禮』的人嗎?」孔子回答說:「是的。」司敗
是官名,即司寇,掌管司法。陳司敗的問題有陷阱,魯昭公在當時雖
然以「知禮」聞名,但魯昭公只是熟悉禮樂的操作程序、典章制度而
已。就個人行為來說,昭公有許多不合禮之處。昭公知禮只是知識上
的掌握,並未親身實踐。陳司敗在提問時並沒有說清楚「知禮」的意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
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論語‧述而》)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善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恆者,也就可以了。」本章難
解之處在於:聖人、君子、善人、有恆者的差別何在?參考王船山在
《讀四書大全說》的解釋,聖人、君子是一組,以「志」為主;善人
、有恆者是一組,以「氣」為主。人的生命包括大體與小體兩面:心
志屬於大體,是形而上的價值根源;身體、氣質屬於小體,是形而下
的具體存在。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
語‧雍也》)
「弗畔」是不背離「道」。中國哲學有「本體」與「工夫」的區
別,本體是道或真理本身,工夫是體現道的方法或途徑。《論語》的
「道」是仁道,道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見道」也可以說是仁心
呈現,而有人我一體之感。但仁心呈現往往需要特殊的機緣,如孟子
說乍見孺子入井,才有怵惕惻隱之心。仁心雖然也可以自己呈現,「
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但仁心要長久維持也很難
,孔門也只有顏回能夠「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其
餘弟子只能堅持一天(日月至焉)。在仁心尚未呈現,或雖呈現卻維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
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
宰我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有人掉進
井裡了』,他會奮不顧身跳下去救人嗎?」宰我並不是單純提問,而
是故意設下陷阱、難題來測試孔子。「仁」是孔子平日經常教導弟子
的核心價值,但春秋時代是亂世,有德之人不一定有福,對人付出關
懷,不僅得不到回報,甚至還可能反過來被別人利用、糟蹋、傷害,
真是太不公平、太不值得了。如孔子周遊列國,也是懷抱救世的熱忱
,卻多次遭遇危難(如陳蔡絕糧),始終沒有獲得重用。宰我是言語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質」是內在的本質,「文」是外在的修飾,「野」是鄉野之人
,「史」是掌管文書的官吏。任何事物都有內外兩面,《論語》主要
是就道德實踐而言,道德實踐的本質,就是人的仁心、愛心。「質勝
文」就是由仁心、愛心發為各種言行表現而不加修飾,雖然可以將自
己的情感充分傳達出來,但卻不一定能被對方接受、讓對方感動。就
像鄉野之人,雖然有真心誠意,但作風不免粗鄙,言行舉止太過直接
,容易嚇到別人。
「文勝質」則是落入另一極端,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女」通「汝」,你的意思。孔子告誡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
做小人儒。「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差別何在?王船山說:「君子
、小人相對勘。蓋天下自有一種『小人儒』,以儒為利,曲學阿世,
自無真識真修。君子於道,自見其不可不學,求之必至,自處必嚴。
『無為』者,不可夾帶一分俗學也。」(《四書箋解》)這段話的關
鍵在於「以儒為利」,君子儒是將儒學本身揭示的理想當成追求的目
標;小人儒則是將儒學當成手段、工具,用來追求儒學以外的事物,
如功名利祿。
儒學本身揭示的理想是什麼?可以〈大學〉首章為例來說明:「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
「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
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
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論語‧雍也》)
公西赤(字子華)出使齊國,冉求請孔子給子華的母親一些俸祿
(古代俸祿以穀類計算)做為補貼,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
求請孔子多給一些,孔子說:「給她十六斗。」結果冉求給她八十斛
。孔子知道後,說:「子華前往齊國,乘坐肥壯的馬,身穿輕暖高貴
的皮裘。我聽古人說過:『君子只救濟那些危急困頓的人,不對富有
的人錦上添花。』」原憲(字子思)擔任邑宰,孔子給他俸祿九百,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