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 每個人都有遭受挫折、打擊的時候,每個人的生命也多少會有病
痛。逆境正是對人格修養的考驗,孔子是如何面對這問題的?
2. 台灣社會以賺錢為主流價值觀,在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下,人人
皆有強大的競爭壓力,導致生命破裂。
(1) 八里雙屍案的省思。
(2)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與高鐵炸彈客,顯示體制的壓迫不分身分、
階級。
3. 從仁、義、修養及死亡等重要概念切入,討論孔子的自我調適之
道。
二、正文
1. 仁愛:人的本心都願意去愛人,之所以不愛人,是因為心被防衛
機制遮蔽。治療或修養的目的,便是恢復身心健康,恢復無私愛
人的能力。
(1) 負向存在感:防衛機制來自於受傷後未撤除防護網,尤其是被坦
誠愛人所傷,往往會流於偏激,否定人性且對天理失望。
* 子曰:「小人長戚戚。」經常緊張煩躁,便是「神經衰弱」或「慢
性疲勞」,彈性疲乏而渾然不覺,終至超過臨界點。
* 憂、惑、懼、怨天尤人,乃至於道家的負累、佛教的煩惱、基督教
的罪惡感,都是生命生病的表徵。
(2) 正向存在感:「君子坦蕩蕩」,健康的生命一定是悅樂、自信且
開放的。
2. 義:結合顏淵與曾子兩型工夫,為當前獨一無二的存在情境,作
出最準確的抉擇,便稱為「義」(即工夫即境界)。
(1) 愛人需經歷反覆調整才能達到成功。義是愛人行動的高峰點、平
衡點,而有人我合一之樂。如孟子所說:「仁者人之安宅,義者
人之正路。」
(2) 「義」絕不是套公式(無適也、無莫也),帶有創造感與新鮮感。
(3) 「義」以中道(文質彬彬)為準,中道難行則需有所權衡,與其
過度謹慎修飾而流於虛偽(後進),還不如稍嫌直率坦白(先進)。
3. 修養:修養以正視病痛為第一步,同一過錯一犯再犯,主因就是
逃避,人生的債務愈積愈多,到面對時才會羞愧難堪。
(1) 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 不遷怒:遭遇衝突而自尊受打擊時,應該暫時離開現場,檢討生氣
的原因。時間不能治癒創傷,只會使創傷藏在潛意識,遇到類似情
境就會冒出來。如失戀、二二八事件。
* 不貳過:有過就改的人最輕鬆自在,最能建立自信。
(2) 「我欲仁,斯仁至矣」、「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坦誠而勇敢
認錯,人心就立刻恢復健康。
* 無知之過:基於人的有限性,動機儘管善良,但行動無法保證成功。
* 道德之過:為了維護自尊而死不認錯,證明不是真心愛人。
* 先處理道德之過再延伸到無知之過,即「己立立人」之意。
(3) 觀過知仁:過錯可分為軟心腸與硬心腸兩類,前者是心地善良,
容易相信別人,助長貪心惡行。後者是剛硬冷酷,過度保護自己
,導致見死不救。孔子認為軟心腸較佳,其心還是柔軟而願意去
愛,只是要學習智與禮。
(4) 孔門工夫修養可分為顏淵型和曾子型,顏淵(頓教)重在疏通根
源動力,當下呈現純淨無私的善意。曾子(漸教)強調動力落實
到事情上的結果,任重而道遠。由孔子象徵兩者之全。
* 「為人謀而不忠」,忠有心事兩面,曾子是忠於事,真誠反省溝通
的成效。「與朋友交而不信」,信是落實有效。「傳不習」,指
態度存心、知識技術皆確實做到。
* 當我們想對別人表達善意時,第一要估量他是否願意聽我說?第二
要估量他是否聽得懂?兩者需同時成立,這就是說話的智慧。
4. SARS:魔魅與其說是SARS病毒,不如說是人對SARS病毒的恐慌。
(1) 資本主義社會的要義,就在肯定人的自私謀利之性,設定一些輸
贏標準,逼使人去打拚。技術性的文明也許進步了,但人卻被遊
戲規則割裂,一旦遇到風暴,立刻原形畢露。
(2) 人性有兩層,心靈及其作用功能屬無限性,形體及其存在狀態屬
有限性。有限歸有限,無限歸無限,這就是真,反之就是假。
(3) SARS可畏的癥結在「不確定性」。一般人的自我肯定與愛,多少
要靠外在條件保證,一旦條件消失,自信與愛就會崩潰。到這時
才能檢驗出誰真有自信、真能愛人。
(4) 主觀面的防疫課題在正視我們對SARS的無知,認真做好變故果真
發生的準備。對深陷在創傷情緒的人,則可藉由高貴無私的行誼
,洗滌其心靈。
(5)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重建一個以愛為根本動力的社會
,才是從根源上消弭心靈病毒的良方。
5. 死亡:死亡是人生的核心課題,所有宗教都是環繞這核心提出看
法。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好像是逃避問題,其實是看清楚
問題本質在生不在死。
(1) 死亡永遠在人生範圍之外,是我們所無法經驗得到的一種絕對不
可知。
(2) 我們所怕的並不是肉體死亡這一生理事件,只是將真正在怕的事
物,投射到肉體死亡之上。這就是在過往人生中一切失敗或失落
的經驗。
(3) 人生中的挫敗創傷是上天的習題,要我們將打擊蛻變為成長的養
分。
※ 資料來源:《讓孔子教我們愛》,曾昭旭著,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4年出版,頁60-124。
- Sep 28 Sat 2013 15:00
孔子思想(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