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
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本章主旨為「禮失而求諸野」,周朝初年發展出高度的禮樂文明
,到了春秋時代已經面臨僵化、老化、異化的危機,需要恢復生命力
。「先進」是先學習,「野人」是郊外之民,因為質樸,還保留許多
古代的禮樂。「後進」是後學習,「君子」是朝廷官員,當時僭越之
風盛行,為了展現權勢,他們未必會繼承、遵守原本的禮樂制度,孔
子就曾經批判過魯國貴族季孫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論語‧八佾》)季氏身為大夫,卻僭用天子的八佾舞。
由於這些貴族是政治、社會領袖,所謂上行下效,人民也會受到影響
、帶動,認同新的做法,想要當「君子」不想當「野人」,禮樂的真
精神就漸漸喪失了。
禮樂的真精神不是為了樹立權威,而是促進身心修養。禮的精神
是「敬」,由尊重自己到尊重別人,拿捏人我相處的分寸,損有餘而
補不足,形成合理的秩序。樂的精神是「和」,藉由優美的音樂,溝
通、凝聚人我之間的情感,眾人和樂融融、打成一片,形成整體的和
諧。禮的重點在分別,樂的重點在合一。
孔子說「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當然不是叫人死守古禮,那只是
表面形式而已。重點在於思考制訂禮樂背後的動機或原則是什麼?是
為了身心修養,還是貪戀權勢?由不同的動機或原則出發,制訂出來
的禮樂也會不同。能夠促進身心修養的禮樂才可用,因為自我成長是
人心本有的要求,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不僅要求自己的生命成長,也希望別人同步成長。由這一
點出發,禮樂才有普遍性。愛慕虛榮、貪戀權勢則不可行,違背了人
心、人性的普遍要求,只會鼓動、助長上下相爭的風氣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