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
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論語‧述而》)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善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恆者,也就可以了。」本章難
解之處在於:聖人、君子、善人、有恆者的差別何在?參考王船山在
《讀四書大全說》的解釋,聖人、君子是一組,以「志」為主;善人
、有恆者是一組,以「氣」為主。人的生命包括大體與小體兩面:心
志屬於大體,是形而上的價值根源;身體、氣質屬於小體,是形而下
的具體存在。

  善人、有恆者以氣質為主,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心志,而是心志的
力量尚未充分發揮,雖然他們也能夠做出道德行為,但道德行為來自
於「個性」的部分比較多,來自於「自覺反省」的部分比較少。嚴格
來說,善人、有恆者的道德行為只是一種習慣,不算是真正的道德實
踐。善人、有恆者能夠做到多少道德行為,也受到自然的傾向決定。
雖然善人、有恆者養成的是好習慣,但好習慣對他們來說仍是一種限
制,如果有恆者要培養自己不那麼擅長的道德行為,如勇敢的人要表
現謙遜,謙遜的人要表現勇敢,便會感到困難。同理可證,善人要練
習凡事都自覺地反省、思考,也會不熟練。要到君子的層次,才能夠
擺脫這種限制。

  善人與有恆者的差別在於:有恆者只能在某一項或某幾項道德行
為上堅持到底,善人則能夠全面做出各種道德行為。善人與有恆者的
相同處在於:他們都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亡而為有,虛而為盈,
約而為泰」是將沒有當成有,空虛當成充實,少當成多。以道德實踐
來說,就是打腫臉充胖子,聽到道理就以為自己做到;就算做到也只
是一種表演,內心並不真正相信;就算做到了且相信,也只是道理的
一小部分,換一個情境就不適用,卻以此自滿。三者都是不誠實,因
為虛假,所以很難持續。至善是永恆的理想,道德實踐的重點不在結
果上的完美,而在努力的過程,即使不完美,只要誠實面對自己,就
做到了基本功,也才有改進的可能。腳踏實地才是這四種人的根本。

  君子與聖人都能夠自覺地從事道德實踐,兩者的差別可借用《孟
子》原文來說明:「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
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君子是「美」
和「大」,聖人是「聖」和「神」。從自覺反省來說,君子與聖人的
本質是一。但聖人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中庸〉
),內在的修養已臻化境,不夾帶絲毫雜質;外在影響力也遍及天下
,能夠博施濟眾。聖人等同天道,其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窮盡;
君子則還在努力的過程中。雖然君子比不上聖人,但既然兩者本質是
一,只要有君子的修養,也就等於朝向聖人境界前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