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儒家本質上是一種人生觀、人生態度或人生哲學,這態度可從下
列幾句話看出。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
心上》)〈中庸〉云:「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
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
富貴貧賤、成敗得失,儒家總有自處之道,人生總有路可以走通;隨
時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卻又不放棄成功的任何可能機會。上述
幾句話說來容易,要做到卻是一輩子的工夫,必須逐漸滲透到生命底
層,發自全身心認同才行。雖然知道不等於做到,但觀念的建立仍是
第一步,故下文就嘗試探討「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的意義,提
供各位參考。

  孔子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天
下有道、無道的判斷標準在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
語‧顏淵》)仁者愛人,但愛人不是錯愛、亂愛、假愛,有其本質、
範圍與歷程。就本質來說,必須基於自由、主動、無私為前提才行。
就範圍來說,愛是普遍的,如孔子的根本心願是「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亦即愛每一個人,只要是人
,無分男女老少,都值得被肯定、尊重、關懷、了解,不因種種條件
而有分別心、大小眼,人人平等。就歷程來說,愛是一生的事業,如
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
語‧泰伯》)

  既然是一生的事業,也不必急於一時,應該循序漸進。子路問君
子,孔子就以三階段回答,第一步是「修己以敬」,第二步是「修己
以安人」,最後才是「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敬是尊
重,愛包含「自我尊重」與「尊重別人」兩面:自我尊重就是人格獨
立,不因為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或評價而影響心情。如孟子的學生公孫
丑問老師:「如果老師當上齊國的大官,有機會讓天下太平,老師的
心會因此動搖嗎?」孟子說:「我四十歲就不動心了。」(《孟子‧
公孫丑上》)可見無論成敗得失,孟子的內心依舊平靜。尊重別人就
是懂得拿捏分寸,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樊遲問知,子曰:「知人。」
(《論語‧顏淵》)了解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
,才能安人。孔子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論語‧公
冶長》),能做到「自我尊重」與「尊重別人」,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溫暖才能相互流通而長久維繫。

  上文談愛人的道理,是就兼善天下的層面來說。但倘若時機不允
許、無法愛人,就只能先獨善其身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
是自己無法控制的,能做的唯有「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而
已。(《論語‧顏淵》)此時不妨勤練孔子的四「毋」心法:「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對未來沒有任何猜測或
期待(臆),凡事都不要強求(必),不陷入僵化的思考或行為模式
(固),不執著暫時性的存在(外貌、事業、感情……)為我(我)
。佛家也常教人問自己:「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不要以為今天
擁有的一切是永恆不變的,也許明天就變了。若能做好心理準備,即
使變故猝然降臨,人心也不容易驚慌失措,遭受失望的打擊而受傷了
。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夠將失敗的經驗轉化為成長的智慧,如孟子說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
慮患也深,故達。」(《孟子‧盡心上》)一帆風順容易驕傲自滿,
失敗才能帶給人更多省思。如果能不斷學習、成長,即使不受別人賞
識或重用,獨自一人依然可以過著充實快樂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