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這句
話可翻譯為:只有人格獨立、自我健康的人,才有能力去愛人。為什
麼人格不獨立、自我不健康的人沒有能力愛人?也許可舉《論語》另
一章為例:子張問崇德、辨惑,孔子回答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
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愛之
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一種過於強烈的情感,這個人是否存在,對
我來說非常重要。仁者對別人雖然也會有喜好或厭惡等情感,但不會
如此強烈,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
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小人一時之間似乎交情蠻好,但
背後隱含一旦發生衝突就容易決裂的風險,違背愛人的初衷。
為什麼小人對別人的情感會如此強烈?這還是要回到仁者、君子
的本質,所謂人格獨立、自我健康,最基本的原則應是「無所求」三
個字,如孔子引用《詩經》的句子稱讚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因此對這句話念念不忘。當然「無所求」是消極的,積極來
說還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才算圓滿,所以孔子也提醒子路:「是道
也,何足以臧?」這只是基本原則,做得到也不必太得意。(《論語
‧子罕》)小人因為在心態上有所求,求得到固然會沾沾自喜、得意
忘形,求不到也會加倍沮喪、難過,甚至為此忿忿不平。因為外求,
才有過度的情感表現。
「有所求」的情況有很多種,就古人來說最普遍的是做官,亦即
「出處進退」的問題。孟子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孟子‧盡心下》)曾子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丑
下》)孟子、曾子有充分的自信,即使面對能夠給予自己名利權位的
大國君王也毫不畏懼,甚至可以和君王平起平坐。大丈夫的風範便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曾子之所以有充分的自信,靠的不是財富、爵位等外在條
件,而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仁義禮智之性。從這個角度看,每個人都是
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意義、價值也是人人本有的,不假外求。孔
子、孟子之所以周遊列國,並不是為了做官,為了追求榮華富貴或生
活安逸;榮華富貴、生活安逸本身並沒有意義價值,甚至還可能引誘
人陷溺其中,流於驕奢淫佚、志氣昏惰。孔孟周遊列國是為了「行道
」,行道就是讓每個人的內在道德性充分實現,不能以外求的心態來
看孔孟。
現代社會比古代開放,做官不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但還是不免
有所求,只是對象轉移到金錢、美色乃至情感。如資本主義的病態發
展,以賺錢為人生的最高價值,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又如社會新聞
時常報導的「恐怖情人」,將人生的意義、價值建立在能否獲得另一
個人的愛,得不到就毀了對方。從儒家的觀點來看這都是欠缺自信的
表現,孔孟的人生態度,對現代人仍具有參考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