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
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老
子也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十九章》)可見
「寡欲」是儒道兩家共通的工夫。欲望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生理
欲望是感官對外物的逐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
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稱為「從其小體」。

  心理欲望如老子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道德經‧第
十三章》)別人的注意、肯定、讚美、付出是寵,別人的忽視、否定
、批判、收回是辱,一般人都喜歡「寵」討厭「辱」,如臉書上貼文
按讚的人愈多愈好,旅遊、吃大餐也一定要拍照、打卡、上傳,才能
讓親朋好友羨慕。但老子卻提出警告,「依賴、渴望別人的評價或回
應」這種心態是很危險的,因為別人的評價或回應沒有一定,今天將
你捧上天,極盡奉承討好;明天可能將你打入冷宮,貶得一文不值。
如果太在意別人的反應,心情便會時時驚恐,擔心得不到別人的注意
、肯定、讚美、付出,就算得到了也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所以說「寵
辱若驚」。

  孟子也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
。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孟子‧
告子上》)希望被重視、肯定,獲得尊嚴感、價值感,這是人人都有
的想法。但尊嚴感、價值感不應該由別人給予,別人給予的尊嚴感、
價值感也不是真正的尊嚴感、價值感,因為別人既然能給予,也隨時
可以收回,這是不可靠、不穩定的。真正的尊嚴感、價值感應該由自
己提供,自己重視、肯定自己。但人為什麼能夠自我肯定?這是因為
在「小我」之上,還有更可貴的「大我」存在。大我就是上天賦予每
一個人的仁義之心,從這個角度看,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必由誰
來肯定誰。只要向內探求、找回本心,就可以自我肯定,無須向外追
求。

  其實老子也懂得大我和小我的區別,所以說:「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第十三章》)「身」即小我,這裡並不是說人有身體、小我或欲望
是不好的,而是欲望的過度擴張,容易令人忘記大我的存在,無法自
我肯定。孟子和老子都有「心」的觀念,心即大我。只是道家的心是
虛的,老子說「虛其心」(《道德經‧第三章》),又說「聖人無常
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道家的工夫在於回歸純粹的自我
或自由,但真我究竟有什麼內涵、自由要用來做什麼,道家暫時不討
論。儒家則一定要說真我的內涵、自由的用處是「仁者愛人,有禮者
敬人」(《孟子‧離婁下》),亦即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關懷與尊重
。如此心靈才能夠日漸充實光輝,而有及物潤物、參贊化育之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