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班升上五年級,最擔心的事莫過於論文進度了。如何點燃心
中的火焰,喚醒強大的動力以完成論文,便成為我時刻關注的問題。
昨天聽了學校舉辦的「點亮幸福微光:莊靜潔」演講,主講人是一位
視力接近全盲,卻努力考上清大研究所的資優生。雖然演講主題集中
在她與家人的關係,卻讓我對課業有一番新的體認。主講人說她以前
從來沒想過,「看不見」是一件很棒的事;直到一位老師點醒了她「
打從心底愛自己」的重要,她才真正開始享受「看不見」為她帶來的
美好。

  這不禁令我想到,生命當中的許多美好,是已經降臨在我們身上
,但我們卻看不見的,只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要看。心理學的研究也
顯示,當人保有快樂的事物太久,視為理所當然後,就會麻木而不感
到快樂了。當然我不是要提倡這種「不懂得珍惜」的劣根性,相反地
,我希望能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會對寫論文感到疲累、倦怠,有可能
是因為待在學術圈好幾年,已經「習慣」之故。但即使我立刻休學去
做別的事,也還是會發生相同的狀況───新奇感逐漸被「習慣」壓倒
,渴望逃離而再度陷入不快樂。所謂「做一行,怨一行」正是如此。

  因此我們不必真的離開原有的環境,但卻一定要轉換觀點,重新
發掘生命中的美好之處,在心上建構一個新世界。這些新想法、新觀
點,不見得是什麼宏偉藍圖,但卻一定要是自己打從心底認同的,這
樣才有效;而且在生活中也要不斷地提醒自己,畢竟「習慣」的力量
是很大的,很容易就讓我們的心看不見。於是我就開始想:如果我現
在離開學校,有哪些理由是讓我渴望回歸學術的?寫論文的好處在哪
裡?並利用免費下載的便利貼小軟體,將最有說服力的七個理由貼在
電腦桌面,取「七」是因為便於記憶。這些理由是:

  1. 生活更充實。
  2. 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3. 閱讀許多哲學、歷史、政治書籍。
  4. 對人性有更深刻了解。
  5. 發揮理性思考的能力。
  6. 和有興趣的朋友交流。
  7. 完成論文可看更多電視劇。

  如果說學術是我人生當中主要的一部分,寫論文又佔據了學術的
大半時間,漠視論文的價值,也就等於讓我生命當中的一大部分,沈
淪到黑暗中了。多發掘論文的正向意義,才能照亮這塊黑暗的領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