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第六週
日期:2008/03/23-2008/03/29
頁數:0181-0200
〈漢光武帝〉(三七)這一則批評張佚、桓榮不配當帝王師,他
們只是將儒學義理當成牟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在獲得政治利益之後,
還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他們只是教書匠,完全起不了身教的效果。
(三八)這一則反對祭祀時以祖妣配地祇,並以薄后取代呂后。古代
人世間的權力與天上的權力通而為一,船山認為人世間的權力應由皇
帝一人掌握,因此在祭祀時也不應將母后一系牽扯進來。且呂后為漢
目前分類:學術論文 (72)
- Apr 01 Tue 2008 10:50
《讀通鑑論》札記(十)
- Mar 25 Tue 2008 10:25
《讀通鑑論》札記(九)
週次:第五週
日期:2008/03/16-2008/03/22
頁數:0161-0180
〈漢光武帝〉(十五)這一則稱讚劉秀出身太學,以儒教治理天
下,充滿文人氣息,是三代以降最好的政府。劉備與梁武帝雖也出身
太學,但雜有佛學與功利,已不純粹。其他出身草莽的君主更不用提
。(十七)船山批評嚴光、周黨行徑乖僻,身處劉秀開闢的太平盛世
,隱居起來只是逃避社會責任而已,無甚高潔可言。(十八)船山以
來歙為例,強調「有理走遍天下」,只要講求信義,即使身處亂世,
- Mar 18 Tue 2008 13:30
《讀通鑑論》札記(八)
週次:第四週
日期:2008/03/09-2008/03/15
頁數:0141-0160
〈後漢更始〉(一)這一則點出西漢與東漢開國同樣有臨時領導
人,下場也都很慘,西漢是義帝,東漢是更始。這是因為天下大亂,
君臣名分尚未穩固,徒以名分約束部屬並無效果,須以大義感化人心
。(二)這一則批評劉秀兄劉縯爭大位而遭殺身之禍,殊不知大位非
可以力爭,而是上天授予有德者的。(三)這一則批評更始皇帝缺乏
洞察全局的能力,消滅王莽之後不知如何安撫強敵,在不適當的時機
- Mar 11 Tue 2008 12:00
《讀通鑑論》札記(七)
週次:第三週
日期:2008/03/02-2008/03/08
頁數:0121-0140
〈漢成帝〉(六)張禹為了保護子孫而攀附外戚王氏,船山認為
應以國家大義為重,這或許忽略了親情問題。但張禹的做法也不妥當
,使子孫遠離政治即可,無須為之求榮華富貴。(七)谷永雖依附王
氏,其言卻甚為中肯,可謂「不以人廢言」的實例。但以言論勸諫皇
帝勤政愛民,不如以制度限制皇帝的權力,更為有效。(八)這一則
對宰相制度有精闢的討論,船山認為隨著封建的瓦解,軍隊逐漸脫離
- Mar 04 Tue 2008 12:07
《讀通鑑論》札記(六)
週次:第二週
日期:2008/02/24-2008/03/01
頁數:0101-0120
〈漢宣帝〉(一四)船山表示為政不可循流俗之好惡,不可緣飾
禮文,不可操持法術,而以「簡」為最高原則。比較特殊的是船山對
包拯、海瑞等名臣,竟有負面評價,不知何故?而且也沒有說明「簡
」比「繁」好的理由?也許是因為「簡」容易產生感化人民的效果,
但太過寬鬆也可能導致效率的低落。(一六)這一則仍是討論為政之
道,船山強烈抨擊以賞罰、法律來治理人民,這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觀
- Feb 26 Tue 2008 12:24
《讀通鑑論》札記(五)
週次:第一週
日期:2008/02/17-2008/02/23
頁數:0081-0100
〈漢武帝〉(二六)這一則船山反對「陰德」的觀念。之前提到
船山認為做善事有「現世報」,只是類比性的說法,其實船山的觀念
與佛教仍有不同。佛教因果報應涉及前世來生,儒家則只談今生。佛
教以幸福為首出,儒家則以道德為首出,雖然船山堅信行善必有福,
但行善的動機不能是求福。王賀正是為了求福而行善,落得滅族的下
場。(二八)船山認為才、情只要貞定於內在的善性,皆可成為實現
- Feb 19 Tue 2008 12:06
《讀通鑑論》札記(四)
週次:寒假第五週
日期:2008/02/10-2008/02/16
頁數:0061-0080
〈漢武帝〉(四)這一則是對汲黯的批評。汲黯崇尚黃老,船山
對老莊雖有深入研究,對黃老的評價卻相當負面。儒家與黃老雖同樣
主張少私寡欲,但在少私寡欲之後,仍然要以仁義來引導,不能如黃
老一味強調寡欲,缺少正面指引。(五)這一則是比較李廣與程不識
的為將之道,李廣帶兵尚簡,程不識帶兵嚴謹。太史公欣賞前者,司
馬光欣賞後者。船山採較為公允的立場,認為嚴謹與簡易各有所長,
- Feb 12 Tue 2008 11:30
《讀通鑑論》札記(三)
週次:寒假第四週
日期:2008/02/03-2008/02/09
頁數:0041-0060
〈漢文帝〉(十五)(十六)這兩則是討論賈誼「眾建諸侯而少
其力」的政策。船山認為這項政策帶有陰謀的成分,以紈絝子弟為諸
侯,必定容易違法亂紀,皇帝就有了褫奪爵位的藉口。由於封建在漢
初只是迴光反照,只要靜待其自然滅亡即可,無須刻意削藩。賈誼則
認為諸侯勢力一大則易起反心,為了使諸侯安居才提出此政策,這是
站在現實面來考量,視皇帝與諸侯為權力鬥爭的兩端。從道德角度觀
- Feb 01 Fri 2008 19:25
《讀通鑑論》札記(二)
週次:寒假第三週
日期:2008/01/27-2008/02/02
頁數:0021-0040
〈漢高帝〉(十三)這一段是討論「天子壯麗以示威」的問題。
蕭何認為尋常百姓有趨利避害的自然傾向,皇帝展現輝煌華麗的氣派
,即可使百姓敬畏。船山反省上述說法,認為理想的君主雖也有華麗
的陣仗,但動機不在利誘百姓,而是透過禮樂讓百姓進一步了解仁義
,是以道德為主。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國家的組織結構固然不像古代
純以道德來維繫,但提倡爭權奪利也絕不能構成良好的國家。透過客
- Jan 24 Thu 2008 16:25
《讀通鑑論》札記(一)
週次:寒假第二週
日期:2008/01/20-2008/01/26
頁數:0001-0020
〈秦始皇〉(一)這一段是討論「郡縣」與「封建」兩種制度的
問題,也是《讀通鑑論》當中極有名的論述。船山進於昔賢之處,在
於能正視「勢」的價值。以往儒者常以堯舜、三代為典範,三代以降
世衰道微,政治亦不足觀。堯舜、三代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流於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是宋明儒的重要主張,如此便不甚能正視歷史上
物質面的發展及其意義。船山從歷史發展裡,發現「勢」之所趨仍有
- Sep 16 Sun 2007 23:59
船山《讀通鑑論》的政治理想
95 學年度下學期「研究方法」課程期末報告
點選此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