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第五週
日期:2008/03/16-2008/03/22
頁數:0161-0180

  〈漢光武帝〉(十五)這一則稱讚劉秀出身太學,以儒教治理天
下,充滿文人氣息,是三代以降最好的政府。劉備與梁武帝雖也出身
太學,但雜有佛學與功利,已不純粹。其他出身草莽的君主更不用提
。(十七)船山批評嚴光、周黨行徑乖僻,身處劉秀開闢的太平盛世
,隱居起來只是逃避社會責任而已,無甚高潔可言。(十八)船山以
來歙為例,強調「有理走遍天下」,只要講求信義,即使身處亂世,
仍然能獲得眾人的敬愛,免除殺身之禍。(十九)船山認為「天下有
定理而無定法」,「定理」不是西方民主政治下的自由與人權,而是
中國式的知人安民、進賢遠姦。人權是保障生命、言論思想等基本權
利,進賢等則是要求政府起教化的作用。船山主張亂世宜減少官吏名
額,太平時代宜增加,也是出於教化的考量,而非實際的行政效率。
(二一)船山認為治道不彰在於「任法而不任人」,因為法律到最後
還是必須由人去運轉,小人經常比君子更精通法律。皇帝只要每天上
朝,就可以辨別忠奸,如果任由監察機構揭人瘡疤,只會損傷政府的
顏面,對社會起不良示範。上述觀念除掌握大方向而不要攻擊抹黑之
外,其他都已不合時宜。(二四)船山認為進諫最難的不是皇帝沒有
度量,而是小人的攻擊,挖掘各種醜聞,毀掉諫者的名節。歸根究底
,仍要由明君多任用賢臣。(二五)船山認為掌握天下大勢的方法,
在於超脫陣營的限制,以純然客觀的角度看待雙方,而不是精密的解
析。(二七)船山反對君主玩弄權術,將臣子分化成數個陣營相互競
爭,從中牟利。其實競爭不一定是壞的,但大家必須先有為國為民的
共同志向,以合作為前提才有恰當的競爭。(二九)這一則討論死刑
問題。現代的觀念是法律有強制性,一旦制訂就要百分之百徹底執行
,所以立法不宜嚴,只能到六十分的程度。船山「立法宜嚴,執法宜
寬」的觀念則與現代不同,將法律視作教化的延伸。教育原本就要宣
導崇高的理想,能否做到則看個人。(三○)政府施加壓力給警察機
關,可能是為了保護人民,但警察壓力太大,反而容易造成吃案現象
,使治安更形惡化。太過強勢的政策,即使動機是好的,也常有反效
果。(三三)船山認為張騫、班超通西域,只是為了滿足君臣的貪欲
,其掠奪行徑反而促使西域諸國投靠匈奴,不如閉關自守比較好。其
實通西域雖可能如船山所說是出於私欲,但無形間也促進了文化交流
,可說是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三四)船山認為劉秀對待功臣都不
錯,只有馬援例外。這是因為馬援老而不休,天下太平之際還硬要藉
戰爭奪取功名利祿,貪得無厭之心使馬援沒有好下場。(三五)船山
的民族政策是藉自然屏障隔離異族,雙方不必相互侵略。沒有自然屏
障的地方則要盡量移民實邊,充實漢族實力,可能的話還要主動出擊
。西南蠻屬於前者,匈奴屬後者。(三六)船山反對匈奴與漢族雜居
,因為生下來的混血兒會更聰明,但在文化認同上又不純粹,成為中
國的禍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