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第一週
日期:2008/02/17-2008/02/23
頁數:0081-0100

  〈漢武帝〉(二六)這一則船山反對「陰德」的觀念。之前提到
船山認為做善事有「現世報」,只是類比性的說法,其實船山的觀念
與佛教仍有不同。佛教因果報應涉及前世來生,儒家則只談今生。佛
教以幸福為首出,儒家則以道德為首出,雖然船山堅信行善必有福,
但行善的動機不能是求福。王賀正是為了求福而行善,落得滅族的下
場。(二八)船山認為才、情只要貞定於內在的善性,皆可成為實現
道德的資具。(三○)船山對司馬遷頗多批評,認為他「不忠」。司
馬遷為李陵辯解而受政治迫害,《史記》對漢武帝、漢王朝頗有微詞
,能發掘真相而不被權勢所掩蓋,正是司馬遷的長處。船山因李陵降
匈奴而貶抑司馬遷,李陵之情固可憫,司馬遷亦不必貶。(三一)專
制時代以人治為主,「由誰統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即使是現代,
選賢與能也仍然有重要意義。《讀通鑑論》書中有多處討論這問題,
如這一則提到由小處就可以分辨忠奸。上官桀為了武帝的馬而哭泣,
表面上是忠臣,其實只是逢迎拍馬,為了討武帝歡心而已。除了行為
之外,還要觀察一個人的動機,才能分辨忠奸。

  〈漢昭帝〉(三)這一則充滿民族主義的色彩,「夷狄者,殲之
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何也?信義者,人與人相
於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船山此言容或有感於滿清屠殺漢人之
災禍,但在強調多元文化的今日則已不適用。(四)這一則仍是辨忠
奸。嚴延年表面上雖然擺出正直敢言的樣子,其實早已算計妥當,只
是用劾奏來沽名釣譽。等到真正有事的時候,反而默不吭聲,這正是
小人行徑。

  〈漢宣帝〉(一)這一則與〈漢昭帝〉(一)同樣是批評霍光。
霍光輔佐昭宣二帝,功高震主,死後兩年全族被滅。史稱霍光「不學
無術」,船山認為這並不是說霍光不懂明哲保身之術,而是儒家「溫
良恭儉讓」、「無欲故靜」的修養。霍光正因為貪慕榮華、炫耀權勢
,才落得此下場。「爵賞者……即以正位而凝命也」,船山始終堅持
德福一致的信仰,這不僅僅是理論,在船山的詮釋下,歷史上也有無
數實例,可以證明德福一致的存在。(四)船山認為法律系統的複雜
化,就開啟了官吏玩法弄權的契機;現代的觀念剛好相反,認為透過
各造的相互辯論,真相才會水落石出。從另一方面看,船山反對「以
有限之法,盡無方之慝」也有道理,以龐大的官僚體系預先做太多限
制,只會斲喪民間的活力。(六)船山認為流俗之毀譽不可徇,趙廣
漢聚集少年殺戮豪強,雖然一時之間博得百姓的好感,卻鼓動了仇殺
的風氣,最後終究會報應在百姓身上。這對於現代的民粹政治頗有警
惕效果。(八)船山認為道德(居心之厚薄)與才性(識與力)是相
互影響的。漢宣帝與宋太宗皆是仁君,張敞能見到這一點,善待被廢
的昌邑王;徐鉉無此見識,為利而殘害故主,終不得好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