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觀或人生態度,可以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八個
字代表。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
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盡心上》)進德修業是操之在己,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故應
該不斷努力,這是「只問耕耘」。至於自己的努力在現實上能否獲得
好結果,這就不由自主,需要別人乃至客觀環境等種種條件的配合而
不能強求,故「不問收穫」。無論是自我修養或人際互動,都應該將
這八個字牢記在心、奉為圭臬。

  從自我修養來說,「克己復禮」為仁,具體內容是「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我們應該嚴
以律己,言行舉止皆合乎道德規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季氏》),對於進德修業之事,應該像趕火車那樣,唯恐
錯過車班,一秒鐘都不能延遲。對於不善之事,如吃喝玩樂的誘惑,
或貪圖安逸、消極怠惰的欲望,都應該斷然拒絕,好像將手伸進滾燙
的熱水裡,一秒鐘都不能忍受。這樣看來,儒家似乎是追求完美的境
界,容易給自己甚至別人帶來壓力。但如前所述,儒者在遇到事情時
,雖然會盡心盡力去做,但對於現實上有什麼成果,卻不做任何強求
。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人的精神氣力總是有限,連孔
子也不敢保證永遠完美。只能秉持真誠的心,不斷修養自己、幫助別
人,「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罷了。一方面全力
以赴、追求完美,一方面又能夠適時放下,化解可能造成的壓力。既
認真又灑脫,故能無入而不自得。孔子不是不懂休閒,如曾點嚮往「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境界(《論語‧述而》),孔子也很
認同,只是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才能夠「遊於藝」(《論
語‧述而》),付出一番辛苦的努力後才能悠遊自在,不能一開始就
畏難苟安。

  從人際互動來說更是如此,君子儘管秉持一顆真誠的心,「以文
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願意以優美的文化活動,與
別人做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以促進彼此的人格成長。但別人是否
接受自己的善意,卻不是君子能夠決定的。理想上來說,健康的生命
一定會自我開放,接受新的訊息,從中篩選揀別、去蕪存菁,幫助自
己朝真善美的境界成長,如孔子學無常師。但現實上如果對方畏懼、
排斥我們的訊息,無論是因為對方生命受傷而自我封閉,或另有適合
對方的溝通方式,都應該先尊重對方的自主意願。君子也只能盡人事
、聽天命。子貢請教孔子行仁是否要「博施濟眾」,孔子卻提醒他「
能近取譬」(《論語‧雍也》),前者注重對別人或社會的影響力,
後者注重道德實踐本身,身心修養、文化創造活動本身就有價值,影
響力大小已非孔門講學的重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