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似乎有點冷清,幫忙澆點水。^^

  孔子、孟子在中國哲學史的意義,雖然是點明了人的仁心善性,
但就他們的活動來看,卻是懷抱著改革政治、社會的崇高熱情與理想
。但現代的政治、社會環境又已經與古代有很大的差異,「儒學能否
適應現代社會」便成為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儒學以往遭人詬病之處
,在於與專制政治結合,扼殺了思想多元化的發展,如明清的八股文
、禮教吃人等。這不是孔子、孟子的錯,也不是朱熹、陸象山、王陽
明的錯,這些儒者在政治上都不得意。真正該受批判的,乃是那些利
用儒家及各家學說鞏固權力的君臣。但如果儒家不拿出點辦法,不重
新思考一套適合甚至有助於思想多元的學說,就仍有被濫用的可能,
甚至被時代淘汰。雖然再好的學說都有可能被濫用,但至少機會小一
些。

  思想多元化簡單來說,就是尊重每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儒家
雖然是以自我道德的完善與建構一個人文化成的世界為目標,但現代
社會不一定人人都以道德為最終理想。因此儒學一方面固然要守住孔
孟的精神,但在實踐程序上,卻未必要一下子就將最高理想扣在別人
身上,可先從消極性的道德入手,對終極目標保持較為開放的態度。

  什麼是消極性的道德呢?我目前想到的有幾條原則:一是否定性
,就是先提倡「不可做什麼」。「不可做什麼」是最低限度,做了一
定違反道德。超過這限度都可以做,雖然不一定有道德價值,但至少
不違反道德。如果一開始就提倡「應該做什麼」,馬上就會給人很強
的壓迫感。簡單來說,就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代替「己所欲
,施於人」。二是普遍化,這裡的「普遍」是指幾乎所有人的現實意
志都認可的一些價值,比如不可殺人、不可偷竊、不可說謊等。「唯
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之類的價值觀就沒
有普遍性。絕大多數人認可未必就是對的,但至少是最不容易引起爭
議的,從這裡出發才能包容不同的想法。三是外在化,就是注重具體
的行為規範,不要隨便做「誅心之論」。前者是人人都可觀察到的,
後者無法直接觀察。先符合外在規範,想法、動機可以慢慢釐清、討
論。

  以上就是粗略的幾點原則,可能還很不完備,必須通過實際生活
的試驗。但即使就這幾點來說,儒家有很多道理還是能與多元化社會
相容,可排除權力的陰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