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研究所以來,「學術的意義」就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
如果按照我當初立下的志向,學術的目的就在於發現真理,而發現真
理的目的,就在於它能使自己與別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但自從人類有
文明以來,學術研究又已經累積了幾千年的成果,任何人在短短的一
生、有限的時間內,都不可能將天下的學問一口飲盡。隨著個人氣質
及際遇的不同,自然會選擇某一學說做為起點,檢討其不足之處,進
而建立自己的一套學說,然後將之傳授給別人。問題就在於「自己的
學說」未必等於「真理」,每一套學說都只能解決人生的一部分而非
全部的問題;而且即使只是一部分的問題,就已經無窮無盡,一輩子
學習不完了。由於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受到別人的認同,每個人交往
的範圍又有限,想法、興趣相近的人自然會聚集起來。如此一來,自
己的學說也就很難有機會受到質疑、挑戰,也就很容易以自己的觀點
為唯一的觀點,自己的看法為唯一的真理。儘管一套學說之所以會被
許多人認同,其中必有一些合理之處,但在形成過程中,多少會受到
個人喜好與背景的限制;如此一來也就只能說是「相對」的真理,而
不是「絕對」的真理。即使是多數人認可的學說,也不表示它就是真
理,仍然有可能只是某時某地的集體偏見而已。而且正因為是多數人
認可的,才更難被檢討批判。相對地,不被多數人認可的學說,反而
較有機會擺脫集體偏見的影響。但如果一套學說難以說服大多數人,
我們又如何確信它是真理?如果多數人或少數人信奉的都未必是真理
,如果真理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學術的意義又是什麼?只是為了獲
得一群人乃至大多數人的讚賞嗎?

  我還是相信有真理的。雖然現實上的任何一套學說都不是絕對真
理,但從我們能夠反省每一套學說的缺陷來看,對善惡是非的感受,
或許天生就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做的是提升道德修養,不讓追求認同
的欲望勝過追求真理的志向;還要營造一個良善的環境,讓每個人能
夠自由地按照天生的價值感、內在的指引來行動,將權力的影響減到
最小,而不受到任何───無論多數或少數───的宰制,這就是學者的
責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