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從網誌上的前幾篇文章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我的個性基本上是
比較內向的,雖然也有較為輕鬆詼諧的一面,但喜愛寧靜才是我的本
色,活潑熱鬧只是次要的性格。不過從這幾天開始,上述的性格特徵
似乎有些改變。首先是決定與朋友到山上走走,親近一下大自然。更
重要的則是我決定將「生活中的積極部分」,轉移到公共議題的探討
上。什麼是「生活中的積極部分」呢?簡單地說,就是能夠吸引我的
注意力,投注大量心力,並且持續擴張的活動,或者也可以說是「重
心」。身為學生,用功讀書理當是我的重心,寒假籌組讀書會乃至寫
《讀通鑑論》札記,都是我對課業的用心經營。如今讀書會與札記都
已上了軌道,只要能夠保持現有的水準,相信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既然課業方面已經步入穩定期,我自然而然會將注意力轉到其他方面
,首先是前陣子的奧運棒球資格賽,然後是魔法氣泡等遊戲,這些休
閒娛樂雖然不能說是不好,但一來我並不打算成為棒球或遊戲專家,
二來也覺得生活中應該有其他活動,是比純粹的休閒娛樂更有意義的
。由於我的研究主題是政治哲學,加上今年有立法委員與總統兩大選
舉,自然讓我注意到國內外的各項公共議題,於是便想以這方面的探
討,取代原先對休閒娛樂的興趣。
身為學術界的一員,我認為公共議題的探討,對自己是很有幫助
的。因為從以前到現在,我一貫強調即使是純粹抽象的學理,也應該
落實到生活中發揮其實用性。相對地,如果能夠對國內外的重大議題
有所認識、了解,亦可充實讀書會的內涵,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政
治哲學有更深刻的思索。對我個人來說,多關心周遭的人事物,也可
以調和內向的性格,讓自己不致太過封閉。但這並不表示我拋棄了個
人特色,如果要我在迎合社會與保持自我當中選一個,我當然會選擇
後者。我的個人風格始終如一,只是展現風格的地方,由生活轉到公
共領域罷了。舉例來說,保持「旁觀者」姿態,不涉入現實權力的爭
奪,是我長久以來的習慣,因此我雖然決定關心公共議題,但卻不參
與實際政治的運作。雖然有人說「事非經過不知難」,但也有人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遠離世俗的角度觀察這世界
,或許反而能看得更清楚,發揮「旁觀者清」的效果。何況學術原本
就是一座遠離世俗的象牙塔,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世界,也是很自然
的。因此即使有可能被譏笑為「不食人間煙火」,我還是會堅持這項
傳統。同樣地,「客觀化」、「循規蹈矩」、「嚴守紀律」也是我向
來堅持的風格,所以我並不喜歡現在媒體上政治新聞八卦化的傾向,
總是在討論人事、派系鬥爭,卻忽略了政策問題。我認為建立一套完
善的制度,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對公共議題的關心也會以此為
主。最後是我個人的思想背景「中國哲學」,無論是儒家或道家,都
強調節制欲望的重要,如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老子曰:「
少私寡欲。」佛教更是徹底,要去除一切煩惱執著。老祖宗的智慧告
訴我們,減少欲望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快樂,所以觀察公眾人物的
時候,欲望愈強的人,我的評價也會愈低。這大概是我傾向「中文系
」,類似「今之古人」的面向吧!^^
順著上一段的討論,我認為多關心公共議題,對我的個人修養也
有幫助。除了「由封閉走向開放」這一點之外,也和我之前的〈人生
市集〉一文有關。由這篇文章可看出,我對金錢與名聲並沒有太多的
欲望,對愛情、健康、知識則有較高的興趣。健康方面已經很不錯了
,每天都過著早睡早起、少吃多動的生活,身體的欲望已經降得很低
了,也減少了 20 kg。但愛情卻是一個最麻煩的問題,欲望愈多,投
注的情感愈多,也就愈難保持清澈冷靜的思考,愈難妥善處理問題,
從而造成種種災禍。若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公共領域,無形間就削減了
愛情方面的欲望,這樣一來,妥善處理愛情問題的機率也就提升了。
這正是對公共領域的關注需要不斷擴張的重要理由。當然凡事過猶不
及,太過極端化、一味貶低愛情的價值也不好,所以我還是會給予愛
情一定的注意,只是想讓愛情退居第二線,排除在我的生活重心之外
而已。
以上就是我接下來打算發展的方向,雖然有了理念,但還沒有什
麼具體的構想。而且就像任何理念一樣,說是一回事,實際去做可能
又有落差,需要看各種現實條件能否配合而定。畢竟公共議題對我來
說,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也不知道能否成功
?衡諸歷史,儒家的知識份子向來具備「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
關心」的精神,從東漢的太學生到明末的東林黨莫不如此。歷史文化
長流裡形塑的無數知識分子典型,或許是我在關注學術與公共議題的
時候,自我勉勵、自我期許的目標吧!
- Mar 30 Sun 2008 20:00
公共領域的擴張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