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提到,當今的教育改革還停留在「威權/反威權」的思考,
但我們已經過了威權年代,於是只好假造一個新的威權。好比說,聯
考是一個威權,好像把聯考解決掉,一切就可以解決掉了。這樣一來
,其實是製造了新的聯考,「新的聯考」強調你在班上應該考多少分
,為了分數拼得半死,問題就很嚴重了。

  對於老師的這段敘述,我們首先可以思考的是,原來的「聯考」
這個威權,是如何產生的?其內容又為何?這關連到以往的威權年代
,特別是政治上的威權,以及政治對教育的宰制。但如果只從教育來
論,聯考的威權性也很明顯。教育原該是「德、智、體、群、美」五
育並重,聯考制度卻使學生將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學習;又
將知識的學習,集中在特定的考試,形成所謂「大學窄門」,彷彿通
過這道窄門便可成為菁英,掌握優越的社會地位,形成所謂「一試定
終身」。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裡,這種只強調單一成就(知識乃至考試
技巧)的體制,自然是保守的、反動的、陳舊的、落伍的,需要加以
改革。但是,在消滅聯考之後,為何威權的陰影還揮之不去,甚至變
本加厲,形成新的威權呢?

  筆者以為,問題的根源仍在於台灣社會的價值觀,人民過分強調
「競爭」,競相追求卓越的成就與財富,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而這又關連到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工具理性的高張。是這種價值
觀,造就了台灣的繁榮;但這也是台灣社會的病灶所在。其實競爭不
是不好,但剛性的競爭應以柔性的關懷與生長為前提,競爭才能得一
恰當的定位,不致膨脹為「人吃人」。以哲學術語來說,競爭是「我
與它」(I-it relation) 的關係,關懷與生長則是「我與您」(I-Thou
relation) 的關係,前者應以後者為基礎。過分強調競爭的後果,雖
然聯考這項單一的、最大的競爭被廢除,卻造就無數的小競爭,甚至
如老師所說,無時不競爭、無處不競爭。由於環境中的資源有限,人
的天賦才能、運氣又各有不同,社會自然會形成種種階級,這種不平
等是永遠無法消滅的。只是人心的貪婪、欲望無窮,如果少了客觀法
則的規範,便會產生種種爭奪、殘賊的行為。這是因為人不明白,儘
管人的階級有高有低,但從人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人性尊嚴來看,每
個人都是平等的。教育應當以啟迪人性尊嚴,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提
升人的素質為目標。由這一點來看,「廢除聯考」原先的立意──反
對威權,消除惡性競爭──應當是良善的。問題並不出在這項政策的
立意,而在於政策的推行方式,以及社會的普遍觀念上。

  如前所述,由於社會的普遍觀念,仍以「競爭」為尚,因此即使
政策改變,聯考制度廢除了,人民還是會尋找其他方式,延續「競爭
」的邏輯,這一點由補習班的蓬勃發展即可看出。而這項政策的推行
,仍是延續傳統的、菁英主導的、由上而下的模式,似乎只要教育部
一下令,全國各級學校便可迅速達成官員心中的理想。一項反對威權
的政策,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威權性,如此又焉能使人民心服?學生一
方面要承受傳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服從
教育官員的權威,而這權威又扮成「改革、進步、開放」的模樣,無
怪乎學生會精神錯亂,愈來愈不快樂了。其實人性尊嚴的啟迪,並不
能採取強制手段,由官員對人民進行改造。因為無論是從人反抗權威
的天性,或是從提升競爭力這兩種立場出發,都不可能會接受這種改
造。人性尊嚴的啟迪,應當是具有主體性的個人,透過自由、自主、
自尊、自律而產生的自發性行動。教育官員應當抽開那權威的手,民
間則應當有更多的呼聲,由人人心中觀念的轉變開始,透過充分的溝
通、討論,教育改革才有落實的可能。

註:本文為2007/03/16「中國哲學現代詮釋」課堂報告的一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