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課程小組七週來的努力,本課程已經初具規模,雖然一些地
方仍然需要改進,如作業上傳的混亂,但是在團隊合作之下,無論是
BB系統的建立、課堂規範的訂定、教材的製作、作業的繳交與批改,
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簡言之,事務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水準。但是
本課程卻有一項顯著的缺點,即是同學之間未建立起討論的風氣,□
老師曾經多次提到這一點,□□助理也提到班上的橫向聯繫不足。關
於這個問題,我也想表達個人的一些看法。

  星期五到人文中心上傳影片的時候,□老師表示希望班上能有「
喧鬧」的討論氣氛,依目前情況看來,與□老師的想法仍有一段距離
。兩位班代在開會時,也表示下學期留在班上的大學部同學不會太多
。雖然作業繳交的情況已經逐漸進步,同學在撰寫摘要與提問的過程
中,相信也學到了很多,但是一旦遇到需要發揮主動精神的時候,比
如參與討論,同學的表現就不盡理想。這表示什麼?表示同學雖然配
合課程小組的決策,但可能只是因為規定的緣故;規定所不及的地方
,同學的表現就未必理想。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培育未來的學術種子
,同學若是延續目前的行為模式,顯然不能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說
,我認為本課程至目前為止,雖然在知性上能給予同學充分的訓練,
但在啟發同學對於學術的熱情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儘管部分同學原
本就對學問很有興趣而不待啟發,但想必不是每位同學都如此。

  當然,透過嚴格的訓練,培養出研究的能力之後,或許也能慢慢
建立起對學術的興趣。但也有可能在到達那一步之前,已經失去了興
趣。而除了嚴格的訓練外,或許還有其他啟發興趣的方法。要啟發同
學的興趣,並不是訂立嚴格的規定就有用,反而是要將規定鬆綁,形
成一種自由的氣氛,興趣才容易長養起來。以哲學術語來說,課程小
組這個主體暫且退開一步,同學的主體性才有獨立發揮的空間。當然
在這過程中,老師的角色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師本身對學問就非
常有興趣,無形間同學便會受到感染,這一點我相信兩位老師是最好
的示範。我在構思第九週上課流程的時候,除了制式化的同學報告之
外,也特別強化自由討論與老師講評的部分,正是基於上述考量。

  但是除了課堂上的學習之外,有沒有可能運用其他方式,也能啟
發同學的興趣呢?由於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又是一個較為正式的場合
,所以上課的時候,同學未必能暢所欲言,一一解開心中的疑惑。此
時輔以非正式的討論,或許能補上課之不足。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
有時與三五同好切磋琢磨,欣賞彼此的才情,反而比單純面對書本,
更能引起學習的興趣。近來□□班代在討論區,曾經請我批改她對勞
思光《中國哲學史》所做的摘要,我的答覆是可請幾位同學一塊討論
。而□□班代在某次下課時,也問了我思想史的一些問題。□□助理
便提議大家可組成一個讀書會,彼此切磋琢磨。雖然這項構想能否實
現,還是個未知數,但是這類非正式的討論,不僅能加強同學之間的
橫向聯繫,在啟發對學問的興趣方面,效果或許也比課堂上來得好。
由於「明清研究」如今已成為跨領域的議題,儘管限於專業能力,我
只能帶領思想方面的小團體,但我相信這個小團體,仍然有助於提升
整個班級的學習風氣。由於研究主題是由同學自由選擇的,有些研究
生的專長,不一定符合同學選擇的主題,小團體的成立,也可補這方
面的不足。即使研究專長相合,聽聽其他人的看法,或許也能有所啟
發。當然除了思想小組之外,也可成立文學小組,甚至歷史小組等,
形成「眾聲喧嘩」的態勢,也就不愁班上欠缺討論風氣了。

  總而言之,正如一部好的機器,需要強大的動力,方能順利運轉
;良好的事務處理與法令規章,也需要同學的熱情支持,不然只是一
個空殼罷了。嚴格的訓練之外,如何引起同學對學術的興趣,或許是
課程小組下一步需要深思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