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文初稿繳交後,終於擺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困境,得以在
週末回家小歇,抽空看了「十二怒漢」這部經典電影。在美國電影學
會選出的十大法庭電影當中,本片高居第二。電影一開始,炎熱的天
氣、狹小的討論室與法庭上的長篇大論,都讓十二位陪審員身心俱疲
。無論判決結果為何,都與他們無關,也只能領取微薄的酬勞。如果
是有爭議性的案件也就罷了,偏偏本案罪證確鑿,表面上看來沒什麼
發揮空間,使大多數人只想趕緊得出結論,收工回家了事。討論時也
是意興闌珊,有人推銷商品,有人念念不忘球賽,有人玩紙上遊戲打
發時間……這讓我想起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對專制政治的評論:「
一般人碰到問題時,都不願靠自己的精力心思去解決,他們只期望超
人或聖賢的出現,為他們承擔所有的痛苦、困難和義務。」但在片尾
,幾乎每位陪審員都變得認真、積極,案情也出現大逆轉。

  關鍵在其中一位陪審員(主角)力辯到底。記得在陪審員舉行秘
密投票後,唯一支持主角的老頭說:「這位先生一直孤軍奮戰地跟我
們對抗,他並沒有說這孩子無罪,他只是說他無法確定他有罪……我
支持他因為我贊同他的動機,那個孩子或許真的殺了人,但我想聽到
更多的證詞。」雖然在群體壓力下,主角「過於認真」的態度容易被
當成怪胎;但這類異議人士卻也是創新的來源,常可點出團體的盲點
,對民主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淨化機制。且主角也不是為反而反,他
具有敏銳的邏輯思辨力,從「證人說兇刀很難買到,他卻有一樣的刀
」這點開始懷疑,不斷揭露證詞的矛盾處,如火車通過時聽不到說話
聲,證人行動不便、來不及看到嫌犯等,一步步扭轉眾人的偏見。唯
有經得起批判、檢驗的才是真相,趣味就藏在真相浮現的過程中。

  但主角也不是萬能,如果過於依賴主角,恐怕又會落入第一段「
超人論」的迷思。在研討案情的過程中,其他陪審員也起了關鍵作用
,如年長的成員揣摩出證人說謊的動機、出身窮苦的成員指出用刀方
式不合理等。一個人再怎麼聰明,也不可能無所不知,必須仰賴其他
人提供資訊,補足缺漏的環節,才能得出合理的結論。尤其專家(如
片中的檢察官、律師等)更容易產生專業的傲慢,或出於利益考量而
怠忽職守。這也是團體之所以必須存在,或美國採陪審制的原因:從
常識出發而跳脫成見,往往看得更清楚。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
過一個諸葛亮。」但臭皮匠不可能自行成為諸葛亮,唯有團體內的每
位成員充分貢獻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而能夠做有效的整合時,才
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電影結局是十二位陪審員一致同意無罪,挽救了少年嫌犯的名譽
與生命。連因為自身遭遇(父子失和)而強烈憎恨少年的最後一位陪
審員,也敵不過理性的力量而承認錯誤。主角步出法院時,心情是輕
鬆的。除了對美國司法制度的一些原則,如全體一致、無罪推定、合
理懷疑等有更深刻的認識外;陪審員對自己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參與
和貢獻,想必也會感到很欣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