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發生了一件極為可怕且痛苦的事,事件內容由於涉及個人
的隱私,在此不擬敘述。也請這篇文章的讀者,不要向我詢問,以免
勾起難堪的回憶。所以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在描述事件發生之後
,自己心裡的一些感受。也許將這些感受抒發出來,心情可以更快平
復。
事件發生的當下,頭腦裡面是一片空白,緊接而來的是心裡受到
強烈的痛苦所衝擊。當痛苦升高到某個極限的時候,感覺也就逐漸麻
木。但是再怎麼麻木,還是能感受到由於痛苦而激起的,心裡的各種
複雜情緒。許多複雜的情緒同時湧現,沒有秩序也沒有條理。雖然這
些情緒在感受的當下是非常真切的,但是事後回想起來,卻很難有清
晰的印象。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些情緒大多是負面的,比如悲
傷、痛苦、難過、哭泣等,遺忘可以說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由於所
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事件對自己的傷害,使得自己無法從事任何活
動,甚至一呆坐就是數小時,任由一大堆情感與思緒,在麻木的感覺
底下亂竄,毫無頭緒可言。因為這樣,日常生活的秩序大受影響,比
如原本午夜十二點至一點睡覺,變成二點至三點;早上八點吃早餐,
變成十點至十一點。擔心發生這樣的事,會毀掉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
分;也對自己無力改變事件的結果,感到十分沮喪。漸漸地,複雜的
感覺開始沈澱,在心裡結成硬塊。這種硬塊如同傷口上所結的痂一樣
,由於結的不是很完整,所以還會從傷口兩旁滲出血水。硬塊是由受
到傷害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凝結而成,而在硬塊形成之後,仍然不斷有
一些負面情緒自周圍冒出。硬塊底下的傷口持續疼痛,無法用意志力
控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硬塊會慢慢由意識淡出。這時頭腦裡面
一片空白,但隱約還是可以感受到傷口的疼痛。過了一段時間,腦中
會逐漸浮現出一些想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會浮現出事件的一些
片段,做為判斷的依據。但還是會避免回憶起全部的事件經過或談話
內容,因為那樣會太過痛苦,超過內心所能承受的範圍。「回憶」是
想知道出了什麼問題,「遺忘」是想避免痛苦。這時頭腦仍然不很清
楚,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會漫無目的做一些事,比如不斷上網。上
網可以減少痛苦帶來的壓力,而在網路上我會不斷搜尋有類似遭遇的
人或訊息,這樣可以使自己覺得不那麼孤獨。或者不斷找人說話,雖
然因為事件涉及隱私,無法加以描述。但是談談一些不相干的事,也
可以轉移注意力,減少痛苦的感受。
「頭腦空白」與「漫無目的」交替出現,痛苦的程度也會慢慢降
低。這時頭腦逐漸恢復清明,也比較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開始處
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或是一些該做的工作。透過身體的勞動以轉移
注意力,可以使硬塊逐漸隱沒,但無論如何隱沒,始終可以感覺到硬
塊的存在。痛苦的感覺會轉變成陰影,投射在外界事物上。很擔心、
害怕將來發生同樣的事,再一次受傷害,所以會刻意用冷漠保護自己
。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心頭,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見到其他人也
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內心體驗到兩種矛盾的情緒「愛」與「恨」,愛
是與生俱來的基本善意,雖然愛的種類與形式很多,但都是以基本善
意為基礎。基本善意的內容,包含關懷、接納、無私等等,反面則是
冷漠、封閉與自私。恨是因為受到此一事件深深地傷害,所以對於事
件的當事人會生起一種怨懟的情緒。令我困惑的是,愛本來是一件好
事,為什麼最後會變成深深的傷害呢?愛與傷害應該是互相排斥的兩
種情緒,為何又會同時存在於自己的體驗中?雖然一段時間過後,已
經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還是會擔心隨著某些情境的誘發,自己會
再次陷入情緒的狂流裡。
對於這件痛苦的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一切純屬我個人主觀的
幻想,與真相完全不符。而之所以會出現幻想,乃是因為道德上的瑕
疵,如私欲障蔽等。令我疑惑的是:如果這真的是主觀的幻想,為何
我的感受又是如此真切?我承認自己的體驗,容或有不足之處,也可
能會因為私欲障蔽,扭曲了事件的原貌。但為何別人的體驗可以被肯
定為真實,而自己的體驗就只是虛幻呢?會不會各種體驗只是反映出
同一事件的不同面向,而無所謂對錯呢?再者,如果某一種解釋可以
代表「真相」或「道德」,那麼真相與道德的判斷標準何在?又是誰
有權力去決定這些標準,乃至依照這些標準來審查我的感受呢?因為
心裡懷著疑惑,所以自己還是無法坦然接受這種解釋。
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檢查之前的內容。確定沒有過度誇大自己的
感受。事實上,由於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情比較平靜,所以事
件發生的當下,感受可能比以上所說的還要強烈。我寧願事件的結果
不同,也不想寫這種悲傷的文章。最近開始閱讀一些心理治療的書籍
,在尋找這些書籍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雖然無力改變事件的結果,卻
可以努力調適自己的心情,這讓我覺得自己很有面對問題的勇氣。而
我也會尋求一些輔導機構的幫忙,分析自己的心結。希望能夠早日走
出傷痛、擺脫陰影,恢復快樂的自己。
- Jun 21 Tue 2005 14:26
創傷後的心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