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黎明篇」第八章的標題是「死線」,面對同盟軍的大舉
入侵,萊因哈特採取焦土作戰,將軍隊和糧食全部運走。同盟軍雖然
占領許多邊境星系,卻對陷入飢荒的帝國民眾束手無策。焦土作戰在
歷史上有許多實例,如拿破崙和希特勒入侵俄國時,俄國便以此戰法
對付法軍與德軍。較特別的是,同盟軍是以解放專制暴政、給予政治
權利為號召,希望爭取帝國民眾的支持;但帝國民眾卻完全不領情,
只想要麵包和牛奶。

  相較於滿足實際生活需要來說,「自由民主」是吃飽飯以後才做
的事情。如古代雅典只有佔人口少數的公民才有資格參政,佔人口多
數的奴隸忙於勞動,並無政治權利。現代成熟的民主制度,也是在工
業革命讓人民免於飢餓後,才慢慢形成的。雖然「不自由,毋寧死」
,但只有具備高度自覺的革命家、思想家才有這種想法,大多數人民
追求的不外乎是穩定的生活。自由民主的理想不是不好,但必須有一
定的經濟、教育程度在背後支持。美國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原
因之一是為了將民主帶到當地;但民眾的生活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比
專制時代更差。可見民主的發展不能夠揠苗助長、一步登天,要循序
漸進,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經由不斷反覆嘗試、犯錯、再修正的歷
程,民主的理念才能夠真正落實。

  楊威利說:「自己的話絕做不到這麼徹底(指讓民眾挨餓)。即
使明知如此做會勝利也絕做不到吧!這就是羅嚴克拉姆伯爵和自己之
間的差別,也是自己對他感到害怕的原因。──這個差別也許有一天
將招致重大的結果吧……。」如果說保障人民的生存是「義」,獲得
戰功就是「利」。從最終極的層次或價值來說,「義」永遠優先於「
利」。但如果萊因哈特不徹底實行焦土作戰,就無法透過戰功累積聲
望;如果不透過戰功累積聲望,便無法迅速推翻腐敗的舊帝國與同盟
政權;如果不迅速推翻舊政權,最後還是要由人民承受不利的後果(
如戰爭持續不斷)。所以「義」和「利」的關係並不那麼簡單、直接
,萊因哈特的行為表面上是為了「利」(個人的戰功),但間接對「
義」(和平)有幫助。或者說楊和萊因哈特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楊
從個人角度,認為不應該或不忍心將人民的生命當成獲取勝利的工具
。萊因哈特從政治家角度,認為只要對大多數人有利,就算用一些殘
忍的手段也無妨,個人的良心不是最重要的。楊的可愛就在於身處亂
世,仍然堅持站在平凡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吧!

  「霍克歇斯底里症發作」和「羅波斯因午睡而輸掉戰爭」是非常
諷刺的,掌握權力的人並不特別高尚,甚至比一般人愚蠢、卑劣。權
力導致腐化,坐上高位的人(如羅波斯)由於欠缺外部的批判、制衡
,往往認為自己的判斷絕對正確,無法將心比心,從基層人員的觀點
了解事實真相;只知道下命令,卻忽視實際執行時遇到的困難。這種
傲慢且欠缺同理心的態度,往往是社會上種種悲慘、不幸之事的起源
。楊逃走時只有流肯少尉察覺楊的本意,則表示人有時會被豐富的知
識或經驗給限制住,在一無所知的狀況下反而更能發揮創造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