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黎明篇」第二章標題是「亞斯提會戰」,敘述亞斯提會
戰的經過。自有人類以來,鬥爭就是避免不了的事。從經驗現象的角
度來看,人類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鬥爭史。鬥爭的形式複雜多變,其
中又以戰爭最慘烈。其他領域的鬥爭如政治或經濟,雖然輸家也會有
下台、破產甚至死亡的悲慘後果,但總比不上戰爭有立即而明顯的危
險,生死瞬間見真章。既然鬥爭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我們對鬥爭也
要有所了解,而以程度最強烈的戰爭為代表。了解戰爭不等於推崇或
提倡戰爭,凡經驗現象都是中性的,本身並無好壞可言,要看人心如
何善用而定。戰爭亦然,既可以用來滿足野心家的私欲(如希特勒)
,也可以成為建立與維持和平的工具(如湯武革命)。前者是邪道,
後者才是正道。
戰爭的本質為何?如同楊在本章所說:「一旦開戰,就不可能沒
有死傷,與此成反比的是,犧牲的人愈多,戰勝的比率就會減少。用
兵學所存在的意義便架構於這兩種命題上,也就是說,以最小的犧牲
換取最大的戰果,才是成功的;殘酷的說,便是要如何才能有效率地
殺死自己的同類!」戰爭本質上是一種量化思維,首先要區分出敵我
雙方,無論是有形的人力、物力,乃至無形的民心、士氣,甚至更高
層次的體制運作、意識型態,都要將我方的力量擴展到最大,敵方的
力量削弱到最小,力量的大小可以用數字來衡量。故戰爭是十分冷酷
的,不能只考慮心中的情意,還要考慮客觀形勢造成的後果,人命對
將領來說有時也只是一些消耗品罷了。如本章的派特,在得知第四艦
隊遭受帝國軍攻擊後,堅持要趕到現場援救,結果不僅來不及,還讓
自己與友軍成為敵人各個擊破戰法的誘餌。派特的動機是良善的,但
卻缺乏智慧。楊的出發點同樣是為了減少死傷,卻能夠從大局著眼,
主張提早與友軍會合。雖然是將第四艦隊當成砲灰或擋箭牌,但在不
得已的狀況下,相對來說已經是較合理的選擇了。
除了把握戰爭的本質外,本章也提到「名將」的一些必要條件,
如楊說:「有智將,也有猛將,能超越這兩者的區分,足以讓部下對
其抱著不敗信心的指揮官,即為名將。」從本章來看,名將要有洞燭
機先的能力,開戰前就應該通盤了解敵我雙方各項條件的優劣,並且
準確預估未來形勢的發展,即《孫子兵法》說的「廟算」和「知己知
彼」。又名將應該臨機應變,隨時依照現實狀況調整作戰計畫,不能
像同盟軍將領那樣死守教條,因為「兵無常勢」。遇到突發意外狀況
,也要冷靜面對處理。楊的好友拉普面對危機,雖提出正確的建議,
卻因為司令官拒絕接受,連帶導致自己喪命,則印證了西諺:「一隻
獅子領導的一百隻綿羊,勝過一隻綿羊領導的一百隻獅子。」身為長
官應小心謹慎,留意自己的決策對屬下的影響;身為屬下,應選擇賢
能的長官,為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