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有較多閒暇,可以閱讀各類書籍。最近我又打算重新閱
讀《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希望溫故知新。我的個性較為內向,這本
書探討的主題正好適合我。書中提到內向者與外向者在性格上有很大
的差異,這類差異容易引起誤解與摩擦。性格外向者喜歡與人交談,
熱衷參加外界的活動。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自我上,如果沒有與
他人或外界相聯繫,就可能會產生孤獨和精力耗盡的感覺。性格內向
者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如思想、觀念和情緒中獲得精力,他們的
注意力總放在自己的頭腦內部。僅僅是處於人群中,就會讓他們感覺
刺激太多。性格外向者喜歡體驗大量的外部刺激,而性格內向者喜歡
深入了解自己所體驗的事物。
從儒道思想的觀點來看,個性上的內向與外向屬於氣質之性。宋
儒將人性分成「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兩層。義理之性是人人相
同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心善性,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根源。氣質之
性則因人而異,包括情緒、欲望、個性、資質等。道家對個性上的差
異,傾向採取接納、包容的態度,如老子常說的「樸」──「見素抱
樸。」(《道德經》第十九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樸」的意思本來是原木,未經人為的加工雕飾,還
保有自然的生機與無限的可能,故老子以「樸」做為道的象徵。「樸
」就材質義、氣質義來說,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形成相對穩定的
性格結構。對於這類自然存在的事物,老子通常採取觀照或順勢而為
的態度,「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並不
會強求改變。「樸」就其做為道的象徵或工夫修養來說,是指尚未受
到名言概念分化的心靈狀態(無名),順著分化的趨向走,容易產生
矛盾衝突,如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二章)內向與外向只是不同的美和善
,如果硬要以自己的性格為標準,把對方改變成和自己一樣,則是人
為造作而非自然。
儒家對氣質之性就不只是全盤接納,而是要變化氣質,讓氣質對
道德實踐產生正面效益。如子路與冉求請教孔子同一個問題,孔子的
回答卻不同。孔子提醒子路要三思而後行,先聽長輩的建議再行動;
但對於冉求,孔子則勉勵他聽到道理就立刻去做。因為「求也退,故
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內向的人要活潑一
點,外向的人要穩重一點。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
語‧衛靈公》)老師的教導、指點僅供參考,還是要尊重學生的自主
意願及成長步調,不能強求。「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
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論語‧子路》)要達到君子心中的
理想,完全不受氣質限制是很難的;但君子對於每個人性格上的長處
與短處,都能夠有一分同情、欣賞、包容,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即可
,不會責備求全。這才是君子的風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