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黎明篇」第一章標題是「永恆的夜」,除了敘述亞斯提
會戰前夕,帝國軍與同盟軍的戰略規劃外,重點放在介紹書中兩位主
角──萊因哈特與楊威利的出身背景。兩人的志向與特質恰成鮮明對
比,萊因哈特有帝王之志,因姊姊安妮羅傑被皇帝納入後宮,故立志
推翻舊帝國、建立新王朝。相應於他的志向,萊因哈特有「不屈居人
下」的倔強個性,凡事都要勝過別人。楊的志向則如書中所說「不像
是個軍人,反而像是一位冷靜的學者」,學者的工作是「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亦即遍觀歷史,找出其中的根本原理
,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打天下」的事業,學者未必要參與。相應
於他的志向,楊的特質便是淡泊名利,不與人競爭比較,沒有建功立
業的雄心壯志。兩人的人生理想與性格何者較高呢?依我個人的看法
,還是楊略高一些。孟子說「士尚志」(《孟子‧盡心上》),崇尚
、追求的便是仁義。仁義包含心性修養與社會影響力兩面,而以前者
為本。萊因哈特身為明君,對社會有極大正面影響力,但爭強好勝是
他內心修養上的弱點。楊身為名將,社會影響力也很大,但對於個人
的成敗得失,已能夠看開、放下了。或許這也是許多讀者在閱讀小說
時,喜愛楊、覺得楊較為親切的原因。
萊因哈特與楊雖然性格不同,但做為第一流人物,也有其共通之
處。兩人的共通之處,可用楊的父親楊泰隆的一段話來說明:「因為
人民都好逸惡勞!一般人碰到問題時,都不願靠自己的精力心思去解
決,他們只期望超人或聖賢的出現,為他們承擔所有的痛苦、困難。
魯道夫就抓住人性的弱點伺機而動,一舉成名。讓獨裁者有機可乘的
人要負更多的責任!雖然沈默的旁觀者沒有支持他,但沈默旁觀其實
與支持同罪。」一般人懶得思考和行動,遇到事情時只想推卸責任,
依靠強者來解決;或是接受簡單、固定的答案。民主政治的敗壞也是
因為人民無法負起責任所致。一流人物則懂得不斷提升思想層次、境
界,並且親身實踐。本章帝國軍的梅爾卡茲及同盟軍的派特等將領就
犯了「思考能力不足」的毛病,雖然他們都有一定的實力,但帝國將
領還是囿於專制思維,萊因哈特一抬出皇帝,他們就戰戰兢兢,卻不
知皇帝的權威並非自古就有,更非永遠不變。且兩軍高層都欠缺創造
力,只知信奉教科書或過去的戰法,排斥創新。如同楊所說:「天底
下最危險的莫過於僵化的固定觀念。」或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
常道。」(《道德經》第一章)第一流的人物都明白這道理。
除了兩位主角外,本章還有一些內容值得思考。如專制政治下社
會的不公不義,金錢對人生及歷史的重要性,楊的用兵之道合乎孫子
兵法「知己知彼」、「上兵伐謀」的原則等,因時間有限,之後有機
會再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