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多年來由於台灣經濟衰退,各行各業的發展陷入停滯,即使
努力也看不見成果,許多人因此覺得未來失去希望,喪失了奮鬥的動
力。社會上也出現「尼特族」或「啃老族」這一特殊族群,意指不升
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人。雖然我
對這群人的了解不深,但我猜想其中有些人或許是抱持著及時行樂的
想法,認為既然有父母資助而衣食無憂,不妨讓自己開心點、今朝有
酒今朝醉,所以每天過著在家上網、打電玩,或與朋友一同出門吃喝
玩樂的生活。與上述「以享樂為主」的人生觀相對的是「愛拚才會贏
」,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把別人比下去,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所
以會用各種方式爭取資源,如交際應酬、拉幫結派、塑造形象、追逐
流行,甚至關說賄賂、利益交換等合法或非法的管道,以便及早卡位
,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贏得名聲、財富而令人羨慕。這可稱之為「
以成功為主」的人生觀。
雖然「以成功為主」是積極外向的,「以享樂為主」是消極內向
的,但兩者都有私心,各偏於一端而不合乎中道。「以成功為主」著
眼於現實成果,其私心固不待言。「以享樂為主」雖然比較不會影響
到別人,但無論是吃喝玩樂等物質面的感官享受,還是讀書求知、藝
文欣賞等精神層面的滿足,都是在吸收一些東西,卻不一定能創造出
對人我有益的成果。
儒家的人生觀、價值觀異於前兩者,可說是「以服務為主」的人
生觀,如同孔子說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雍也》)除
了儒家,各大宗教也都有類似想法,如佛菩薩慈悲為懷、救苦救難,
基督教也強調要愛你的鄰人等。所謂的「服務」就是行善,積極幫助
別人,對社會有所貢獻,而非追求個人的安適或成就。行善又可分為
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從事慈善、公益事業,在台灣非常發達。一
類是心靈的,即藉由教書和寫作,將古人的智慧傳達出來,啟發現代
人的思考與實踐,也可以賺取微薄的酬勞來養活自己。雖然這是一件
辛苦的事,但以「心靈的行善」來說,不僅在研習經典的過程中,可
以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喜悅;由於經典的智慧根源於人性,在闡揚義理
的過程中,也必定會吸引到能產生深刻共鳴的好友,大家相互切磋,
和樂融融。如同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即使再辛苦,心靈上也能夠獲得
安慰與滿足了!
我的想法或我所理解的儒家如上所示,但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
,不一定每個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樣。雖然有人可能不認同我,但我也
幾乎從不到他們的頁面去「傳教」或試圖改變他們。如果有人因為不
認同我的想法或風格而主動前來我的頁面留言,我常常也只按個讚而
不再反駁。我當然可以強迫對方接受我的看法,甚至破口大罵,但這
樣做除了造成兩敗俱傷外,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容易引爆戰火的議題
閉口不談,以保持對彼此的尊重與善意,才是有智慧的做法。如同孔
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