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雖披著恐怖遊戲的外衣,其實是探討「我是誰」這個
要的哲學問題。遊戲的劇情敘述因車禍而腦損傷的主角西蒙,在接
大腦掃瞄後,忽然來到未來的海底世界。此時地表已被隕石毀滅,
底雖然有殘存的人類基地,但人類幾乎都被機器殺光,或意識與機
結合,成為半人半機器的奇怪存在。主角在探索場景、躲避追殺的
程中,逐步揭露真相。

  原來人類此時已發明了複製意識的科技,可製造出會說話、和自
己擁有相同思想、情感與個性的機器人。但海底基地也撐不了多久,
科學家因此啟動「方舟計畫」,將所有人的大腦掃瞄後送上太空,讓
人類永遠活在虛擬實境中。

  我們該如何定義自我?如果以身體為我,機器人顯然突破了身體
的限制。如果以大腦為我,每一個「我」被複製出來後,仍然會有不
同的經歷和回憶,進而重塑每一個「我」的思想、情感與性格。也許
「我」並不是一個有形的、可以被定義的具體物。如果「我」像物品
一樣可以大量製造,西蒙就不會堅持自己是唯一,而對被複製出來的
另外幾個「我」不滿。海底人在大腦掃瞄後也不會紛紛自殺,讓世界
上只有一個「我」。每一個「我」都不願意成為複製品,而要維持自
己的獨立存在,這種感覺或許並不是透過身體或大腦可以說明的。

  方舟的問題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來,人類活在虛擬實境中,似乎
到了一個幸福快樂的世界,不再受生老病死的問題困擾。但方舟畢竟
由電腦程式組成,方舟的軟體遵守一定的規律,硬體也總有毀壞的一
天。人類的意識活在方舟中是否會感到滿意,恐怕也是個問題。維持
自己的獨立存在、打破有形(硬體)或無形(軟體)的限制,或許也
從某方面展現了生命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