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開始擔任實習老師,被學校派去支援教務處的工作。由於
期末考剛結束,所有人都忙著製作成績單;我也分擔一部分的工作,
比如校對成績、摺成績單等。在校對成績的時候,看著十幾個班、數
百位學生的分數,突然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學
生,學生這學期的一切表現,都化為一格小小的分數。考試完畢打分
數,打完分數送成績,輸入成績之後校對,校對完畢印成績單,印好
成績單印學生地址,印完地址將成績單摺好寄出……學校教育的工作
,似乎重複著這種永無休止的循環。學生似乎也習慣了這種運作模式
,以成績來衡量自己乃至其他人成就的高低。當然這是指在學校而言
,出了社會,「成績」可能會改成金錢或是別的,總之是可以量化的
東西。突然覺得學校如同一間工廠,學生是原料,老師是製造產品的
機器,考試是品管。不及格的學生有如工廠的次級品,必須重新加工
。透過學校的塑造,每位學生至少在表面上都符合標準,一切都是如
此地機械化……而我們以前居然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想到這裡,有一
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學生身上乃至在一切人身上,某些重要的特質,
在這樣的體制下,似乎會被忽視乃至漸漸地磨損掉了,而人也不免會
產生異化。打個比方來說,這就像每個人的腳有不同的大小,卻硬要
套到同一雙鞋子一樣。教育本來是為了幫助生命的成長,卻也同時造
成生命的異化,這真是一件弔詭的事。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領悟到我想表達的,那就是:有些東西
是無法用量化的方式來評定的,尤其是情意方面,通過長期的觀察與
記錄,才有比較完整的掌握;又如何能在短短幾十分鐘的考試裡,用
一個分數就打發掉呢?或許在這樣的體制下,受到鼓勵的只是那些擅
長考試的學生;真正有才華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也說不定。而且相同
的教材、相同的進度,真的適合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嗎?這是不是在有
意無意間,忽略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呢?

  其實在教育方面,我覺得個別差異是一個蠻重要的層面。上次的
讀書會,討論到王陽明及其弟子的教學方法。在我看來,陽明所標舉
的「致良知」宗旨,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只談致良知,並不足以解決
教育的一切問題。如果將人的心靈比喻為身體,順應每個人不同的體
質,應該開出不同的藥方。這個意思是說,順應個人氣質上的差異,
也應該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應該做清楚的說明,不能用「
致良知」帶過。而要了解哪一種方法是最適當的,需要先對學習者的
氣質有所省察。記得在討論的時候,有人說朱子的教育方法,較有一
定的程序可依循,而與陽明不同。但是如果採取相同的程序去教育每
一個人,是否又會落入當前體制的窠臼呢?因為陽明與朱子不是我的
專長,不知道以上的評論是否有誤,可能要請其他人補充說明。但我
個人想表達的是,「普遍的原理」與「具體的程序」這兩端,在教育
上都不可偏廢。而且順應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也應該量身打造適合的
方法。但是以上的兩項主張,也不是全無問題,在老師少學生多的情
況下,老師很難對每一位學生的氣質,做深入的省察,遑論打造適合
的方法。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方面是每個人的
氣質雖然有差異性,卻也有共通性,這些共通性可能出現在特定的群
體中,如讀書會成員皆具有「擅長思考」的特質;也可能出現在每一
個人身上,如每個人都喜歡被讚美。雖然限於時間精力,老師無法滿
足每位學生的需要,但是了解這些共通性,仍然對教育有幫助。另一
方面是教育的主體,可以由老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換句話說,並不是
由老師為學生設計適合的方法,老師只是從旁引導而已。學生應該發
現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使自己的生命成長,也許這才是教育的目標
所在。但是要達成這一點,學生必須有強烈的動機,及一定的能力才
行。如果缺少以上條件,老師在教育上就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直到
學生能夠自己學習為止。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自從開始實習以後,對於教育問題也比較
留心。看來林老師說的「場域」,確實對一個人的思考有很大的影響
。只是我目前還沒有實際參與教學工作,不知道以上的想法,會不會
過於理想化而不切實際呢?或者還有其他沒有思考到的問題?這就要
請目前有在任教的學長姊,及教育系的同學,多多指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