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森茂的問題很好。如果以最高境界來說,確實不能有一點執著。
此正如龍溪以無善無惡的「四無」為化境,而沒有對治相。依照牟宗
三先生的詮釋,這是從作用層上化除對善惡的執著。但在達到最高境
界之前,以工夫對治私欲仍是必要的,故「為善去惡」的四有句亦不
可廢。而工夫的根源即是自覺心,所謂「即工夫即本體」是也。不管
是四有或四無,皆在自覺心涵蓋的範圍之中,而好名則在自覺心涵蓋
的範圍之外。如果我們對「道德行為」採取狹義的解釋,如牟先生的
觀點,那麼好名當然不算是道德行為。但如果我們對「道德行為」採
取廣義的解釋,則某些情況下的好名,仍可算是道德行為。我想畫一
個圖,可以講的更清楚:

  道德行為的最高境界,如龍溪四無句所示,是圓心的那一點。但
人總有氣質之昏蔽,必須下工夫對治,如圖中的灰色內圈。好名則非
自覺心的發用,如圖中的白色外圈。或者可以這麼說,真正的(狹義
的)道德行為,是從內心的動機來判斷。廣義的道德行為,是從外在
的表現來判斷。一個人的道德觀,端看他對「道德行為」的解釋而定。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以上所說的,我再舉一個例子。就以大家最熟
悉的學術來說,雖然同樣從事學術研究,但內心的動機卻各有不同。
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混口飯吃,賺更多的錢。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表
現自己比別人更厲害、更偉大。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學術
聲望,成為一方山頭。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開宗立派,成為一代大師
。如果從狹義的觀點來看,這些都不能算是道德行為。因為他們做學
問是為了名利,不是為真理本身。但是如果站在廣義的立場,從他們
貢獻的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的價值,不必如森茂所說的一概否定。
我自己有時亦不能免俗,心思會落入前面的幾種窠臼。但我會盡量期
許自己,求學是為了真理本身,乃至精神生命的提升。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儒學(乃至中國哲學)與現代生活,其實是
可以緊密結合的。抽象玄奧的形上學理論,必落實為具體的道德實踐
。對生活世界的省察,我想就是我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記得在彥儀
學長的論文口試結束之後,智韋說有意回應這個議題,不知道智韋的
看法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