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出現了多起「隨機殺人」案,從2014年鄭捷在台北捷
運揮刀砍殺無辜乘客,再到最近的內湖殺童案,似乎都可以視為一種
徵兆和警訊。由於台灣政治、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人心普遍壓抑、苦
悶,生命力被堵塞而找不到出口,人性當中黑暗、受傷、扭曲的那一
面便會慢慢浮現。媒體對兇手的共通特徵也做了歸納分析,如年輕男
性、工作不穩定、自卑、疏離、吸毒或有精神病等,由此又引發精神
障礙者該不該強制就醫的爭議。大眾的恐慌可以理解,但上述做法也
只是治標不治本。人生問題的根源,多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偏差所導
致。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關鍵,這方面孔子可以幫上
很大的忙,因為孔子本人便是身處亂世,生命依然剛健光輝的典範人
物。儒家思想原本就是一種樂觀、積極的學說,面對濁世仍持續奮鬥
,永不放棄希望。因此我認為在台灣重新提倡儒學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可以舉《論語》開宗
明義的三句話來說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首先,
「學而時習之」,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便是不斷地學習、成長,先自我
充實,再將所學活用在生活中。學習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孔子曾說
自己是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論語‧述而》),雖然學
習和思考必然有其辛苦之處,但在克服困難後,心中的充實感、意義
感、喜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仁者先難而後獲」(《論語‧雍也》
),生命就在克服困難的歷程中不斷超越、提升。第二,「有朋自遠
方來,不亦樂乎?」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也不是只考慮自己,人我是
關連在一起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當我們生命健康、行有餘力時,就要積極、主動幫助別人
,讓別人也活得好;正因為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成長,才更證明自己
的生命是充實悅樂的。第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
依照第二點,德性的修養自然會感動、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來,不
孤單、不寂寞;但如果現實上還是窮困潦倒該怎麼辦呢?孔子認為我
們應該建立根本自信,即使不受別人重視,依然可以自我肯定。如孟
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
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
上》)財富、名聲甚至感情皆是身外之物,並無法完全由自己掌握;
相反地,心性修養、道德實踐則操之在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若對自己能夠掌握的事物多注意一分,對自己不
能掌握的事物少注意一分,即使身處困阨的環境,心中也不會有太多
抱怨、不滿。

  上述三點合起來就是對至善的熱愛,如孔子說「好仁者,無以尚
之」(《論語‧述而》)或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孟
子‧告子上》)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上述這三點,就不至於因為空虛
寂寞、憤怒絕望而殺人。如果社會能夠提倡這樣的價值觀念,強調終
身學習、積極實踐、犧牲奉獻、不計較毀譽得失的態度,社會一定有
長足的進步,隨機殺人的問題也就化解於無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