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生活型態也與學期中不同。由於學校停課,較少有機
會與大家見面,分享自己所學;大部分時間要由自己來規劃和運用,
故暑假是比較容易感到孤單的。當然即使是開學,也不一定可以達成
充分的交流。雖然有些同學對上課內容很感興趣,能夠心心相印;但
也有些同學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對我介紹的觀念興趣不大。網路上也
是如此,一篇文章可能有成千上百個讚,但也可能讀者只有小貓兩三
隻。嘗試以口語或文字向大眾傳達觀念的人,經常會遇到兩難:到底
應該順從大多數人的喜好,還是忠於自我?選擇前者,不免失落自我
,展現不出個人的特長,無法讓世界變得更多采多姿;選擇後者,又
容易感到孤單,與世俗格格不入。網路上廣泛流傳的文章或影片,大
多是輕薄短小的故事、格言或笑話。這或許反映了很多人不喜歡動腦
,喜歡輕鬆有趣或只憑感性就可以把握的內容,不需要太複雜的專業
知識或思辨。但我的文章含有對儒道經典的解讀,需稍加思考才能理
解,故容易和一般人有距離。

  上述問題可以理解成自我與愛,或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完整的人
性應包含自我與愛、理性與感性兩面,但這是就理想狀態來說,現實
上理性自我與感性之愛難免有衝突,如何整合便是一大考驗。在此應
有一辯證發展的歷程,一般人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能力不發達,雖
然容易向外尋求認同、盲目遵從世俗觀念,卻也不至於孤單寂寞。知
識分子多讀了一點書,開展出理性自我,卻也容易陷入抽象思辨的世
界,而與人群疏遠。解決之道不是退回原始的、素樸的感性,而是在
理性自我的基礎上試著發揮感性、融入群體。

  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
‧盡心上》)「求在外」包括榮華富貴及受到大眾歡迎,孟子認為這
些事物都不是可以完全由自己決定的。進德修業等「求在我」的事物
,才是我們要用心的。孟子又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可見他不贊成盲從群眾,主張忠於自我。但
忠於自我又不是離群索居、做自了漢,而是要將仁義道德等價值觀念
傳達出來,讓大家發自內心理解、認同、感動乃至實踐,淨化社會風
氣。雖然別人不一定會領情,但如果因為這樣,就將道理扔掉而「融
入群眾」,豈不是失落了真我?如果喪失真我,又怎能和別人有真實
的愛、溝通與交流?自己端正了,才能去引導別人。

  個人生活上也是如此,理性與感性應該取得平衡。忙碌的工商業
社會,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許多計畫、表格、期限,光是要應付
這些事就令人筋疲力盡。有時難免會想:如果能夠打破「理性」的制
約該有多好?但如果有一天突然中了樂透,每天無所事事、不用工作
就有花不完的錢,除非有極高的道德修養,不然生命恐怕也會逐漸被
物欲給腐蝕、掏空乃至糜爛。在理性的基礎上努力充實自我、關懷別
人,生命才能感受到意義與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