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講的主題是「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嗎?」,教授首先複習了
Marva Collins 的故事,Collins老師看到每位孩子的優點,不斷給予
鼓勵,肯定他們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如同給種子澆水,潛能便會日漸
增長;不澆水的話則會死亡。「認知到被忽略的優點」似乎是這門課
的關鍵概念之一。

  孟子雖然講善端,但善端是從道德價值、是非判斷的能力說,屬
於應然層;積極心理學的「種子」,則是從才性、氣性上說,屬於實
然層。宋明理學家對才性、氣性,通常抱持消極的態度,強調「存天
理去人欲」,當然儒家不是要滅絕一切欲望,「人欲」僅限於妨礙道
德實踐的欲望。但除了人欲、私欲外,對於能積極促成道德實踐的才
性、氣性、欲望,理學家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儒者,如黃梨洲、王
船山,才比較重視「氣」。積極心理學「盡其才」的主張也值得儒家
參考,要鼓勵才性的發揮,以免乾枯萎縮。

  塔爾教授又提出「務實的理想主義」做為這門課的核心觀念。「
理想主義」容易理解,就是渴望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非
只顧自己、爭名逐利。但為什麼又加上「務實的」?這是因為善良的
心不一定能產生好結果。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正確運用科學方法,掌握
世界運作的實相,即使研究獲得的結論不一定受人喜愛。這個觀念也
值得參考,儒家雖然是「動機論」,以動機來判斷行為的正當性,不
認為結果不佳會減損行為的價值。但儒家在從事道德實踐時,仍然會
希望有好結果,只是不執著結果好壞而已。如果忽略客觀知識、現實
狀況,只求內心自我安慰,豈不是像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荒唐?這恐
怕不合儒家的真義。

  塔爾教授提到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幾個理由,一是擺脫負面情緒不
等於快樂,如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雖然衣食無缺,卻活在「舒適的麻木
、沈默的壓抑」中。照儒家講,滿足基本需求後,就要進行心靈的創
造。二是快樂像抗體,可幫助我們處理痛苦經歷與情緒,故教授說快
樂、成功、幸福是「終極貨幣」。這裡還是有思想立場的差異,儒家
不以快樂為首出,道德實踐固然有充實感、悅樂感,有其事功表現,
但那只是實踐的結果,道德本身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價值。

  塔爾教授又提到這門課的五個基本前提,先討論兩個:一是研究
可行的事,二是研究最優秀的個體。並舉了幾個著名案例,一是明尼
蘇達雙胞胎研究,調查生長在不同家庭的雙胞胎,發現他們的個性及
幸福感很相似;但也有少數例外,所以「基因決定論」不是普遍有效
的規律。二是劍橋-薩默維爾研究,耗費鉅資輔導受危族群,結果發
現孩子長大後反而行為偏差,可見心靈成長不是砸錢可以解決的。三
是教授支持的「成長尖端統計學」,即研究頂尖的 5%成功者,再將
成果推廣給大眾,但這又有落入精英主義的危險。儒家不至於有這類
危險,雖然儒家強調學習堯舜、孔子,但又肯定人人皆有良知,聖人
只是早一步將良知發揮出來,故仍可保住人人平等,不致變成階級對
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