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述,文科的研究生在現今的環境下,是很難獲
得鼓勵的。就大環境來說,碩、博士人數大幅擴張,即使有高學歷,
也很難找到教職等穩定、滿意的工作,不易達成經濟自立。就小環境
來說,個人獨立作業的方式,缺少定期、明確的成績考核,也容易流
於安逸。另一個刺激來源是成名的野心,幹掉別人成為學界當中的佼
佼者;但我本性樸實,對此興趣也不大。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待在
研究所呢?我想最大的動機,便是喜愛吸收新知、相互討論所帶來的
樂趣吧!這種刺激在研究所低年級階段,效果十分強大;但到了高年
級的論文寫作階段,注重完成實際作品,才能做為畢業與求職的依據
,而不能只憑興趣。所以低年級以興趣為主的學習方式,到高年級就
變得無效,容易被失望、苦悶的心情壓倒,延宕了論文進度。我當然
撼動不了大環境,也改變不了小環境,但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
式,給予「完成論文」這件事足夠的鼓勵,重新引發內在的動力。

  如上所述,學習與討論帶給我的樂趣是勝過休閒的,所以我當然
會自動自發學習。但寫論文的樂趣明顯低於休閒,寫作時便容易分心
做其他事。這就像許多人立志調整作息卻經常失敗一樣,睡前有太多
有趣的事,賴床又很舒服,比起來早睡早起痛苦太多了。解決之道在
於將低樂趣的活動與高樂趣的活動串連起來,以高樂趣的活動鼓勵低
樂趣的活動。就像小時候爸媽常說的:先做功課,才能看電視或玩遊
戲。記得大學上「教育心理學」課程,介紹過「代幣法」,查了相關
資料後,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

  一、加分行為

   1. 早上6-7時起床:加1點。
   2. 晚上11-12時睡覺:加1點。
   3. 寫論文半小時:加1點。

  二、扣分行為

   1. 早上7時以後起床:扣1點。
   2. 晚上12時以後睡覺:扣1點。
   3. 上PTT半小時:扣1點。

  三、獎勵

   1. 累積3點可上PTT半小時。
   2. 累積10點可兌換零食一包。

  以上只是舉例,分數、行為與獎勵品都可依個人需要做修改。過
程中要隨時留意並記錄自己的行為,以便計算正確的點數。為了獲得
上網或其他休閒帶來的樂趣,就能忍受辛苦與疲倦,先完成該做的事
。實行一段時間後,亦可提升難度,讓獎勵品變得更難兌換,增加遊
戲的挑戰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