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PO提出的問題,或許可以來個反向思考──怎樣才「不愛自己
」?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其中有個理論是和父母的關係,會影
響我們與身邊朋友乃至伴侶的互動。從小到大我們經常活在別人的期
望下,小時候父母會說:「如果你不乖,你就是壞小孩。」或者「如
果你不乖,我就不要你。」因為害怕寂寞、被拋棄,害怕無法獨自生
存,所以我們選擇妥協,乖乖按照父母的話,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事。

  長大以後,基本想法還是相同,只是比較標準變了,從誰最乖、
最聽話,變成誰最帥、最美、最聰明、最有錢、最會交際、最成功…
…達不到這些目標,便會害怕跟小時候一樣,得不到別人的愛、注意
與關心。寂寞成了控制人心的枷鎖,為了擺脫內心的空虛,只好拼命
努力,但再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和這些理想目標相比,現實的我既
平凡又醜陋,根本不值得被關愛。

  版友填寫自介時,時常提到單身的理由是不必受到另一半的拘束
,當然這有可能是因為溝通不良所致,但卻也隱含另一層重要想法:
一個人的時候,較能夠擺脫別人的期望,不必達成那些理想,而能夠
「做自己」。不必等自己完美無缺,而是當下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不必拼命努力就值得被愛,我想這就是愛自己的表現了。當然「一
個人」不必然產生上述效果,也有人是一單身就自怨自艾的。一個人
只是給我們更多機會解除外來的重擔,但最後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而
定。而且世事沒有絕對,符合社會的期待不全然是壞事,人還是要過
團體生活,為了和別人和諧相處,總得有所犧牲,只是不能迷失自我
罷了!

  版友提到愛自己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己想做的,但
又不會太放縱」,這也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標。從心所欲是感性的,追
求的是趣味;不逾矩、不放縱是理性的,是負起應盡的責任。比如我
現在是學生,雖然玩樂比課業更有趣、更吸引我,但如果太放縱,就
會忽略學生的本分。當然我對課業也有興趣,休閒也有些規劃而不全
是感性,但課業畢竟是發揮自己的理性面較多,休閒則是感性面較多
。理性與感性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我,既然要愛自己,當然不能排斥任
何一面,而要像版友所說,做適當的協調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