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第七週
日期:2010/04/09
頁數:241-262

  〈宋理宗〉(二)佛老為異端,需以當權者為靠山;儒者只求君
相行道,不在意功名利祿。門人完全不懂朱子,才會貪圖史彌遠、賈
似道等奸臣的封賞。(三)船山認為北宋是主動聯金滅遼,無故生事
;南宋則是蒙古主動提議聯合滅金,不好應付。宋有靖康之恥,說金
宋交好沒人相信。較合理的說詞是宋、蒙古各自努力。北宋太弱導致
滅遼失敗,南宋韓侂冑北伐時提拔一批武將,若非理宗、賈似道太差
,仍可與金一戰。(四)船山認為仕隱是儒家關鍵問題,相當於佛教
的生死。開國或天下太平必須出仕;若君子、小人各半,可仕可不仕
;若政局極亂,君子慘遭迫害則不應出仕,已出仕則應捨生取義。史
嵩之當權時殺人毫無預兆,還跟被害人嘻嘻哈哈,這就應該隱居,不
必莫名其妙犧牲生命。可惜當時士人無此見識。(五)史彌遠死,其
子史嵩之不辭官服喪。船山認為這類人喪盡天良,如同禽獸,以仁孝
規勸他是對牛彈琴。三年之喪是考量人子太哀傷,不以國事加重其負
擔。國家不會少一人就垮掉,這類人表面為國家,實則是專政時樹敵
太多,辭官必遭君子揭發或其他小人奪權,故很早就設局讓自己走不
了。對這類人應點破其私欲,直接處死。(六)南宋末年恢復酷刑,
並不是奸臣特別壞,而是君子對罪惡太嚴厲之故。黃老雖敗壞綱紀,
但漢初及東晉尊崇道家、為政寬大,仍可維持小康。申韓易用維持秩
序來迷惑君子,認為用酷刑才能壓制兇頑,博取民心。殊不知酷刑某
天也可能加在自己身上,是煽動殘忍,泯滅惻隱。(七)船山認為士
道在志、行、守,三者為主才有抗衡強權的力量。人的氣各自獨立,
無法合眾人之氣而為一,「士氣」實只是習氣。南宋發動四次士氣,
倡導者雖憂國憂民、德行高潔,但人一多必有好名之徒混入。先王對
士的訓練是反求諸己,士氣太強必遭橫禍。(八)船山認為即使有大
山、大河做為軍事屏障,若不能妥善利用也等於沒有,關鍵在人而非
地形。江東的屏障不在長江、淮河,而在上游的襄樊、巴蜀,上游被
攻破,順流而下補給、進攻都很容易。賈似道丟掉襄樊、巴蜀,罪惡
極重。

  〈宋度宗〉(一)船山認為理宗末年南宋已必然亡國,但奮力一
搏還可爭一口氣。可惜賈似道蠱惑理宗,立跟晉惠帝一樣笨的度宗為
帝,以便操縱朝政。皇位基於開國君主及天下推戴而來,不可當作個
人利益交換的籌碼。史彌遠立理宗時雖經過理性考量,但已開不良風
氣。

  〈恭帝、端宗、祥興帝〉(一)文天祥將宋亡比喻為父母重病,
無藥可醫仍力求偏方。船山認為這是出於仁孝之心,但也不能太過。
宋末可死戰到最後一刻,卻萬不能向元朝稱臣。宋不能模仿句踐復國
,因句踐戰敗後仍有根據地,宋已毫無本錢。(二)船山認為漢、唐
亡國只是政治上的,宋亡則是華夏文明之亡。治國雖不必窮兵黷武,
但基本守備仍要做好。各朝代北方都有外患,但分裂的地方政權常能
抵抗外患,大一統帝國反而焦頭爛額,可見必須在邊疆屯田練兵才是
上策。宋朝太怕武將造反,有戰爭才派江南老弱殘兵北上,當然會失
敗。信任地方武將的皇帝,才有資格復興華夏。(全書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