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撐了好幾個星期之後,我終於決定改變計畫,大幅提升休閒活動
的時間。這也是暑假以來,休閒的時間第一次超過讀書。表面上看來
,這好像是感性的勝利與理性的失敗。因為生活中的各類活動若按性
質分類,課業可歸入理性;人際則是理性與感性兼具,如討論課業是
理性的,討論愛情則是感性的;至於休閒則純粹是感性的。但我認為
理性可分成兩類,一是從事實際事務的理性,如運用於讀書者。二是
更高一層次的理性,亦即擬定計畫的理性。第一層理性與感性是不相
容的,由於時間有限,感性的活動增加,理性的活動所占的比例必定
會減少。但第二層理性卻沒有與感性不相容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
感性活動的時間超過理性,但時間管理仍然是透過上述「計畫的理性
」而達成的。時間管理只是一種方法,不涉及計畫的實際內容,它既
可以用來讀書,也可以用來玩樂。「以玩樂為主的生活計畫」,就玩
樂來說是感性的,就計畫來說是理性的,兩者並不衝突。

  為什麼我要大幅提升休閒娛樂的時間呢?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
比如暑假即將結束,開學以後又會非常忙碌,所以想把握這最後的機
會放鬆自己。每天讀書實在太枯燥、難以忍受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
,還是讀書的趣味不如休閒,而又缺乏外界的壓力所致。人之所以對
某件事物有興趣,可從內外兩方面來分析。以內部來說,除了個人的
嗜好之外,名利也是重要的動力。以名來說,名最多只能產生一種鼓
勵的作用,讓人更有信心去培養實力,卻不能取代實力本身。「名」
只是「實」的副產品,是「實」自然產生的結果,單純追求高名、美
名、大名,就毫無意義了。以利來說,經濟獨立雖是一項值得追求的
目標,但這項目標離我很遙遠,還感受不到迫切性,不太能轉換成讀
書的動力。以外部來說,同儕的砥礪與老師的要求,都是促使我努力
的動機。但暑假期間與老師、同學的接觸卻不多,讀書的動力自然也
就隨著時間而「虛」下去,反之休閒對我的吸引力則是愈來愈大。趣
味的強弱才是決定計畫的根本因素。

  前文說休閒活動的性質偏向感性,只是就總體傾向來說。其實休
閒當中有很多活動,仍有濃厚的理性色彩。比如出於好奇,測試各種
有趣的電腦軟體;或是上網瀏覽維基百科,吸收世界歷史、地理知識
等,理性的成分還比較多。大概電影欣賞、音樂欣賞、電腦遊戲等,
才是純粹的感性。而以暑假期間來說,即使投入較多心思在休閒活動
上,也不至於影響課業,耽誤我身為一位學生所應負起的責任。說不
定多安排休閒活動,還更順理成章,合乎暑假之所以為暑假的本質呢
!經過計算,調整後的時間比例為:讀書25%,休閒與人際各占37.
5%。

  記得我在〈分散與集中〉一文裡,曾提到各類活動的均衡發展,
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但「均衡發展」只是一個空概念,什麼是「均
衡」,仍需要實際的內容以確定之。前文提到「計畫的理性」與「趣
味」,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者都居於單純的計畫之上,是高一層次
的概念。這裡的趣味其實就是感性,從事每一類活動會感受到不同的
趣味,各類活動若能調整出恰當的比例,則會感受到生活整體的趣味
。這種感性一如前述的休閒活動,與「計畫的理性」不相衝突,而且
正因為有了理性,過著有節制的生活,才更能感受到這種趣味。這種
趣味可用充實、快樂、安詳、寧靜、輕鬆……等詞語描述之。生活的
終極目標,並不在於一味壓制感性,而在於理性與感性的全面協調,
求得各類活動的恰當比例。但什麼是恰當的比例呢?這就要看所處的
環境而定了。比如暑假期間上一段的比例可能是恰當的,但開學後則
不恰當。由此可知,恰當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不是有一個完美的
比例值,而是要時時調整、經常反省的。依照個人的感受與所處的環
境,找出當下最恰當的比例,以促進課業、人際、休閒的均衡發展,
或許正是營造優質生活的訣竅吧!

                          毅鳴敬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