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談到日記的價值,不妨再將範圍擴大,思考「寫作」
這件事的意義為何。這兩、三年來在FB發表許多文章,除了培養及表
現自己的才能外,更希望以文章為媒介,將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起來
,達成心靈的交流。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人與人之間善意而平等的互動是最快樂的事。雖然人
與人的交流不只有寫文章這種方式,但寫文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將
人們連結起來的方式有很多,如好友相約吃喝玩樂是一種,為了賺錢
或工作而尋找事業夥伴又是一種。但這些方式難免流於外在化,關注
的是事情,如食物好不好吃、活動有不有趣、工作是否完成、賺了多
少錢等,並未直接以個人內心的思想世界為關注焦點。寫作則是單純
將內心的想法呈現出來,摒除不相干的事,這是寫作的優點。寫作的
缺點則是一般人對生活、對世界並沒有太多或太特別的想法,即使有
也不一定會費力寫下;加上我的文章以儒道為主題,有時會比較抽象
或涉及一些專業知識,這類「門檻」的存在會將很多人阻擋住,達不
到交流的效果。

  如上所述,方法(寫作)和目標(人與人的交流)有時會發生衝
突,必須做出取捨。此問題可參考儒家的智慧。一般來說,達成目標
的方法有很多,當方法與目標有衝突時,也不需拘泥於特定方法。但
寫作這方法不能輕易捨棄。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藉由朋友之間的互動來提高道德修養,固然是最
重要的事;但要聚集朋友,也必須透過優美的文化活動。孔子說:「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朋友之間的相處
,固然以真誠、正直、信任為首要原則,但「多聞」也不可偏廢,這
就要以語言文字來進行思想觀念的交流。就道德與知識兩者來說,儒
家固然以道德為主,但並不是完全不要知識,只是相較於知識來說,
道德更加優先罷了。

  理想狀況當然是兩端兼備,既能夠接受語言文字、思想觀念,又
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思想觀念,達成心靈溝通、交流的效果。但現實
未必如此完美,先從事自我修養,以認真、努力、誠實而有節制的態
度過生活;再以這樣的精神投入語言文字的創作,使語言文字、思想
觀念都有其合理、正當性。留下這樣的著作,以指示道理之所在,或
許也是一條路。對完全否定知識、排斥理想的人來說,我寫的東西含
有學術性與理想性,他們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但對有志於修身養性
的人來說,我的文章或許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以文字來凝聚、提升
彼此的精神,讓有限的生命有無限的價值。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還沒
有將修身養性當成生活重心,所以我的文章無法廣泛被接受。但也不
必抱怨或感到沮喪,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也許有朝一日道德修養
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相關的學問也會受到重視。孔子說:「不怨
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俗話也說:「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忠於良心、合乎天理,知道自
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即使一時之間無法與別人溝通、交流也無妨,
總有一天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