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許多人學習新事物的動機是賺錢」,現代社會強調專業
分工,只要有一技之長讓自己溫飽,似乎就不必學習儒道思想乃至其
他人文學問了。但這想法有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侷限在自己的專業
領域,就無法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只能談論、比較一些現實條件,
如收入高低、兒女成就等,無法有心靈上的深刻共鳴。隨著領域愈分
愈細,如莊子說「道術將為天下裂」,每個人愈來愈封閉在自己的世
界裡,也就愈來愈容易感到孤單、寂寞、空虛、無聊。儒道兩家都是
以人生問題為關懷重心,以「道」為最高宗旨。透過「道」才能夠將
不斷分化的領域整合起來,在人與人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
以上是就理想面來說,但既然「只求一技之長」的思想已成為主
流,身為儒道思想的推廣者,心態上也要能自我調適才行。這部分可
參考老子的智慧。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
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世俗之人喜歡熱鬧,好像享用豐富的宴
席,好像春天登台遠眺;老子卻踽踽獨行,回到嬰兒般的無分別狀態
。世俗之人追求功利實用,老子卻好似愚頑鄙陋。但老子不感到孤單
,因為他能夠回到生命的本源。換句話說,老子認為我們不必服從社
會的既定價值觀,雖然大家聚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但對老子來說,
有沒有悟道、修道、證道才是最重要的,別人不認同也無妨。可見老
子很有自信。
但有了自信,是不是就代表從此要與世隔絕,不與眾人往來呢?
恐怕也不是如此,這部分可參考孔子的智慧。從整全的「道」來看,
老子是強調自由那一面,孔子是強調愛人那一面,兩者不可偏廢。孔
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不患
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的學生子夏也曾經說過:「君子敬
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別人了不了解他,對
孔子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只要老天爺了解他就夠了。「天」未必指鬼
神,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天」可理解成天道、天理,孟子說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老天爺的意思,就看你的行為
表現合不合乎天理而定。天理的內涵就是下學上達、敬而無失、恭而
有禮,換句話說,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包括學知識與學做人),對事
秉持敬業的態度而減少犯錯,對人秉持謙恭的態度而舉止合宜,如此
一來到哪裡都行得通,所謂「德不孤,必有鄰」,一定能夠找到志同
道合的夥伴。可見孔子也有充分的自信,並以「努力充實、修養自己
」做為與其他人產生連結、互動的方式。
由以上討論可知,孔子與老子都是藉由回歸到「道」的方式,與
天道相伴同行來克服孤單、寂寞。只是老子更強調回歸自我,孔子則
是藉由自我成長來推展道德事業。他們都不會因為不受眾人青睞而煩
心,一時的熱鬧、繁華終會散盡,有了道,生命才有永恆的意義,人
與人之間才能夠有深刻的思想交流、真實的感動共鳴。如此才能徹底
解決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