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來講授「儒道思想」課程,除了原典詮釋外,有時我
也要回答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身為老師雖然不是什麼都會,但也要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幫學生解惑。其中「為什麼儒道思想無法
落實在台灣人的生活中」便是連續幾年都有人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利
用撰寫這系列文章的機會來討論。
儒家、道家就其做為一種思想來說,固然有其特質。儒道兩家都
會運用到理性思考,有理論建構的部分;但又不只停留在理論,理論
是用來幫助實踐。所以〈中庸〉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必繼
之以篤行;莊子也有「旋說旋掃」的義理,用完概念思辨就立即放下
。只講求概念思辨固然不對,但完全排斥理性思考也有問題。儒道兩
家的實踐又有其共通性,以心靈層次為優先,以精神境界的提升為目
標;反過來說,就是要節制情感、約束欲望,遇到事情先停下來思考
,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恰當,而不是被一時的衝動所主宰。所以孟子
說:「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者為小人。」老子也說:「見素
抱樸,少私寡欲。」廣義來說,儒道兩家都是理想主義者,理想是相
對於現實而言。兩家都主張人應該建立無條件的自信,不僅「我」的
存在不需要靠分數、金錢等現實條件來支撐,「我」的價值觀與行動
也不必受社會環境、輿論壓力制約。所以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
萬人吾往矣!」莊子也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
飢渴寒暑……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
由上述說明可知,儒道不只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文
化。如果社會上許多人沒有理性思考的習慣,沒有耐心研讀經典,深
入探索、消化其中的道理,考完試就忘得一乾二淨的話,儒道思想當
然不可能落實。愈努力思考如何將經典運用在生活中,落實儒道思想
的可能性就愈大。思考雖然辛苦,但世上本來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如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修養、實踐也是如此,儒道兩家都
是要人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謙讓,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
麼不可以」,無限膨脹一己的欲望;甚至認為自己最偉大,別人都不
如我。有儒道的修養,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團結合作,建立和諧的關係。
如果只以賺錢、成名與享樂為人生的意義,看不見心靈世界的美
好,接觸儒道思想時便會聽不進去,因為大腦通常會自動過濾掉與自
己想法、觀念不合的事物。如果人不能挺立自我,凡事缺少主見而以
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準,時時需要別人的讚美、依靠別人的掌聲而迷失
自我,儒道的推動便會停滯不前。因社會上了解新思想、新事物的人
總是少數(儒道雖然是古典,但對不了解的人來說仍是新),人對不
了解的東西通常會排斥,如果由老百姓投票決定新學說的重要性,老
百姓又是聽其他老百姓的,盲從群眾的結果就是原地踏步。除非老百
姓忠於良心,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投票才有意義。如果人們能
夠重視理性思考及精神價值、懂得自我約束、頭腦靈活、願意吸收新
知、有自主判斷能力的話,儒道思想一定可以更加流行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