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泰伯》)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
   ,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

  「仁」與「禮」在孔孟思想中是相輔相成的。先從「禮」談起,
「禮」本來是具體的生活規範,小至晨昏定省,大至婚喪喜慶,總之
是一套可觀察、可操作的儀式。隨著情境的不同,我們也要懂得選擇
相應的行為,而以大多數人認同的方式為參考值。孔子說:「恭而無
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敬而無
禮,就會勞累;謹慎而無禮,就會畏縮;勇敢而無禮,就會作亂;正
直而無禮,就會傷人。可見「禮」有把握分寸之意,用來調節人的氣
質及行為傾向。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夠衡量其重要性,投入最恰當的
努力,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依照前述原則,針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分別建立一套常規或「例行公事」,知道在什麼狀況下該如何行動
,人的心思就不易紛亂而能夠常保平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可見我們是以仁心去判斷、取
捨各種事情的重要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這「幾希」便是仁義之心。「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表示「仁義
」的性質與「禮」不同,禮是外在的,故可說行禮。仁義內在於我們
的心中,並非客觀的對象,故行善只能說「由仁義行」,不能說「行
仁義」。人之所以會為惡,其中一項原因便是觀念錯誤,將仁義看成
某些具體行為,及這些行為帶給自己的感受。一旦小有所成,就停止
努力了。

  舉例來說,我在學生時代聽過一種說法:只要考上好大學或出社
會,就可以盡情玩樂,不必再唸書了。殊不知人一輩子都要學習、成
長,抱持前述心態只會原地踏步而日漸愚昧。又如人在減肥時,運動
一陣子就「自我感覺良好」,急著吃大餐犒賞自己,結果吃下去的熱
量比消耗的多。此處重點不在唸書或減肥這些事情本身好不好,而是
在於有沒有一顆剛健光輝、自強不息的心。如果有,就不會滿足於小
成,一定會追求道德理想的全幅實現。但只有仁義之心而沒有禮也不
圓滿,容易流於空洞而無具體目標,將仁、義、禮搭配起來是最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