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幸好主辦單位適時發了辛棄疾研究的論文集一冊。大學時代選修
張子良師的蘇辛詞,頗為激賞稼軒的人格與風格,也背了稼軒詞的不
少名篇,惜因年代久遠而不復記憶。如今翻閱書中所引詞句,稼軒那
英雄豪傑的氣概、農家生活的恬適,一時又躍然紙上。於是我打定主
意,努力記下詞中佳句,明日至稼軒墓上,定要吟詠一番,方不負此
翁也。

  出門遊玩,總會認識一些新的女生。除了佳燕與其薇,晚上常來
寢室抬槓之外,更有珠海的小姑娘們,如鳳臨、豔丹、曉梅、黃婷等
。見到眾家美女,要說沒有一點感覺,那是不太可能;但說有什麼異
樣的情愫,卻又了無蹤跡。大夥萍水相逢,轉眼間即分隔萬里,亦無
由深入了解也。莊子曰:「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與女生們的情誼,
亦是處於有意無意之間,未陷入「情人/陌生人」的二分法中。若進
一步追問,何以能保持純粹的心情,箇中秘訣即「分散」二字是也。
多接觸不同的朋友,心胸自能曠達,如漣漪入大海,何曾撼動大海分
毫?若侷限於一、二人,恐非交友之道也。雖然如此,我也沒能完全
做到這點,與中正大學的同學、在中學及大專任教的老師,未把握機
會多聊幾句,心中既感慚愧,又覺得可惜了。

  第九天往稼軒墓,估計一小時的車程,走了一個小時半卻還在荒
郊野外。此時忽然下起傾盆大雨,道路泥濘不堪,小巴停在農家前,
龔老大與主人閒談,大夥亦紛紛下車解決生理需求。農舍全以泥土搭
建,門旁有柴堆數捆,屋後有大小草堆各一,想是作燃料之用。廁所
為傳說中的「茅坑」,地上挖一洞存放排泄物,其上蓋有木板,方便
前先掀開,便後再蓋回原位。台灣即使是鄉下地區,屋舍亦是鋼筋水
泥所造,內有沖水馬桶等現代化設備,這等古樸的農家,只有在此地
才能見到了。教授在屋前商議,原來是道路過狹,又無小車接駁,只
能在此遙祭稼軒,聊表一片心意;但能夠探訪傳統的農家,也算是意
外的收穫了。小巴掉頭迴轉,不久又至一村落,大夥下車步行,小徑
幾為荒煙蔓草掩蓋,想是遊人甚少。途中經一拱橋,橋下一攤惡水,
顏色血紅,看得我怵目驚心,教授說是含有重金屬銅所致。最後來到
清代文學家蔣士銓墓,以我粗淺的文學史造詣,只約略對這名字有點
印象,不知他是何許人也。這墳坐落在青草堆中,若無標示牌在旁,
便會叫人遺忘,倒真是冷清寂寞了。

  最後來到鵝湖書院。團中最興奮者,非王邦雄教授莫屬。王教授
是台灣鵝湖月刊的創辦人,刊名取為鵝湖,便是有感於南宋大儒朱子
與陸象山在此切磋琢磨、共適於道的精神。如今該社已蔚為一學派,
王教授也終於到真正的鵝湖一遊,實乃一大盛事。置身古色古香的屋
宇中,不禁令我吟詠起「鵝湖之會」象山之詩:「墟墓興哀宗廟欽,
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工夫終久
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限於學
力,朱子與陸九齡的詩作,便無法當場背出了。中午於長板凳、圓桌
上用餐後,先聽王教授講學,此時忽傳來一聲轟然巨響,一道雷打在
講堂上方,使人驀然醒覺,與王師所講的義理,恰可相互呼應,令眾
人嘖嘖稱奇。

  參觀完鵝湖書院,廬山之旅也就劃下一句點。第十天飛返台灣,
在機場與珠海的同學合影留念。台海兩岸的學員這幾天朝夕相處,雖
有政治與歷史背景的隔閡,卻影響不了彼此的情誼。揮別時個個都是
依依不捨,不知道何時能再相見,只盼旅遊的回憶長存心中,與台灣
、珠海的朋友常保聯繫吧!(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Wenli 的頭像
    YangWenli

    寧靜之路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