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讀書會,一位朋友轉述我的指導教授林安梧老師的話,老
師說不喜歡學生們討論問題的時候,動輒引用他的看法,以駁斥他人
的意見。雖然這麼做的人不只我一個,但上次與讀書會的朋友,以信
件討論學位論文的時候,確實有援引老師的說法。所以我應該也算是
老師所說的學生之一。雖然老師是這麼說的,但並未說明不喜歡的原
因何在,及為什麼這樣做不好。所以我想,其中仍有值得思索的空間
。而我嘗試切入這個問題的角度,則是從老師與我的思考模式有所不
同談起。

  記得以前我在給讀書會朋友的一封信中,曾說林師的指導風格較
有獨立性,而我個人的處世態度較有親和性。如果要將這兩個詞解釋
得更清楚一點的話,或許可以說獨立性是先思考個人的存在,再思考
個人所處的團體;親和性是先思考個人所處的團體,再思考個人的存
在。這個「先」不僅是理論次序的先,也是發生次序的先。舉例來說
,傾向前者的人,會先思考「我是研究生」,再思考「我是新儒家的
一份子」。傾向後者的人,則會先思考「我是新儒家的一份子」,再
思考「我是研究生」。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與其說哪一種絕對
正確,不如說各有優劣。

  以上是理論性的說法。但如果要確切地指出其中意涵,則必須加
以拉開。下面就舉幾個例子,一一說明之:

  記得碩一選修比較哲學的時候,老師曾經要大家分組提出有關中
西哲學會通的問題,並且逐字記錄討論的內容,做為期末報告。輪到
我們這一組的時候,我說:「我代表我們這一組提出幾個問題。」老
師即說:「不行,你不能代表別人發言。」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對老師
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課後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明白老師為什麼要這麼
說。現在想起來,或許就是因為思考模式的不同所致。也就是說,老
師基本上是先突顯出組內每個人的存在,再合以組成一組。而我與其
他組員,基本上會認為每一組應該有共同的意見。因此才會產生上述
的問題。

  記得我曾經參加「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研討會,會後招待歐式
自助晚餐,席間一位學姊與學妹說,我在師大小有名氣。當時我就覺
得有點奇怪,哪裡怪卻說不上來。現在想起來,這種說法的確不太符
合我的風格。因為依照前述的模式,我會先思考別人的存在再思考自
己。如果說我小有名氣,即是將自己的存在,突顯於別人之上,我不
習慣這樣的思考。

  第一段那封討論論文的信件,其中有幾句話說:「雖然我願意參
考大家的意見修改論文,但是如果大家的意見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處
,我也就無從改起了。」一位讀書會的朋友回應說:「不用因為無法
取得所有人的共識,就放棄發表論文。」雖然我並未如這位朋友所說
,希望取得所有人的共識,但我確實是想取得這篇論文的讀者的共識
。而何以想取得共識呢?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前述的思考模式,自然會
將團體的想法,置於自己之上的緣故。另外引用師說也帶有這樣的意
味,因為借用師說來為自己辯護,可以淡化自己的看法,避免將自己
的存在,突顯於別人之上。

  上次讀書會舉行之前,讀書會的一些朋友與我一起用餐。用餐時
一位學長表示,我說話的方式很像老師。我回答說,老師經常使用一
些很辣的語言,如「入主出奴」、「妓女恩客情節」、「屍塊說」等
,我覺得自己說話完全不是這樣。學長改口說:「應該是對儒學的信
仰及學問的路向,很像老師。」我才表示贊同。老師所用的語言,雖
然可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無形中卻也突顯出個人的存在,不合
我的風格。

  以上的討論應該可以充分顯示出這兩種思路的不同。若就兩者的
限制來看,獨立性強的人,可能會被批評為太過自我中心,忽略別人
的感受。親和性強的人,則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遇事容易猶豫不
決。前者的缺點,這裡暫不討論;後者可能會產生什麼嚴重的結果,
這裡也不討論。這裡只就第一段老師所提出的批評,反省可能會出現
的問題。

  如前文所示,引用老師的說法,可以淡化自己,使自己隱藏在師
說之後。也就是說,自己的看法乃是曲折的表達,而非直接的表達。
既然自己是隱藏的,那麼所表達的究竟是誰的意見,或誰能為這些意
見負責,便有點搞不清楚。我所要表達的,究竟是老師原本的說法?
還是我對師說的詮釋?抑或是我自己的看法?這幾個層次很容易混淆
在一起。而之所以會混淆,乃是因為我的思路中,人我之間的分際不
甚明顯的緣故。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對唐學的詮釋。閱讀我的學位
論文的朋友,常會提出一個感想,即唐先生所說的,與我自己要表達
的,幾乎都通在一起,沒有辦法分辨。雖然我原初的用意,是希望盡
量契入唐先生的本懷,但如果太過貼近,便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當然,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是很複雜的,用「獨立性」與「親和性
」來概括老師與我的不同,也只是反映出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面向,
未必能代表全部。且這兩種特性也不是絕對的,若與老師相比,我當
然是獨立性較少而親和性較多;但依我在讀書會經常發言的表現來看
,我又是突顯出自己的存在,與他人相比獨立性較多,而親和性較少
了。所以這兩種特性乃是分屬光譜的兩端。宋儒雖說「變化氣質」,
但一個人的思想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也不是那麼容易。如果在我的
思考模式中,稍微加進一些獨立性的元素,那麼與老師的相處,及自
己的論文寫作,也許會更加順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