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論文沒有什麼進展,晚上打開電腦,想好好努力的
時候,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連上網路,瀏覽新聞或其他文章,不知不覺
地,時間就這樣過了。我想,這應該是出於一種逃避的心態吧!逃避
與休閒活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是依照理想的生活或生活的理想,
自覺地放鬆自己,如閱讀課外書、看電影等,使自己的心思活轉、眼
光開闊,而能承擔更多的工作,如俗諺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
路。」理想的生活是指生活依照理想而進行;生活的理想是指理想是
由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而非遠離生活的空想。但逃避卻會破壞理想,
阻礙自覺的發用。所以逃避的時候,心裡會覺得茫然。
仔細反省一下,逃避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紅館計畫與研究學習之
旅的到來,但春節期間又必須回家幫忙做生意與重灌電腦,在這樣的
情況下,很難如期發表新的進度。「應當做的」與「實際能做的」兩
者對照之下,便會覺得失望。在失望的影響下,便會產生痛苦的感受
。為了避免痛苦,只好利用其他管道獲取快樂。雖然其他管道也可以
獲得快樂,而在利用其他管道的時候,也未嘗沒有自覺的發用。但是
其他管道所獲得的快樂,仍然比不上完成應當做的事所獲得的成就感
。由於逃避了應當做的事,所以即使自覺到其他管道的存在,這樣的
自覺仍然不夠圓滿,因為應當做的事,仍然沒有被自覺到。由於人會
不自覺地將任一管道所獲得的快樂,與原先的成就感比較,而不自覺
地感到失望,因此便會不自覺地捨棄捨棄此一管道,轉而利用另一管
道以獲取快樂。雖在利用時可自覺到一管道的存在,但在轉換時卻是
不自覺的。但另一管道又無法與成就感相比,而開啟了相同的循環。
此可說是心靈的一大顛倒,而將心靈自身的無限性,套用於一切事物
;而由一切事物,見出如幻如化的快樂。這種如幻如化的快樂,只是
心靈自身的倒影,而不是在道德實踐的歷程中,所獲得的真實快樂。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讓自己超拔於苦樂之上,轉化成為道
德的存在。而哲學的思維則有助於轉化的進行。依照唐君毅先生在《
道德自我之建立》中的說法,快樂並不能做為人追求的對象。因為快
樂只存在於感受的當下,而感受則是因為種種活動所引起。人所能把
握的只是具體的活動,至於快樂或其他一切感受,則是變幻無方、流
轉不定,無法置定為追求的對象。快樂是行為的副產品。進行虛幻不
實的活動,所獲得的快樂也是虛幻的;完成應當做的事,所獲得的快
樂才是真實的。明白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將注意力由「快不快樂」轉
移到「應不應當」的問題上。如果我們念念自覺到應當的存在,就能
擺脫追求快樂的心理。如果不計較痛苦或快樂,也就不需要逃避了。
但是這樣的工夫,仍嫌過於拘緊。因為應當的觀念本身,只是抽
象的形式,而無具體的內容。由主觀心境上說,人固然要時時留意應
當的存在;但由實踐歷程來看,應當的觀念仍要一一落實在事上,才
是真正的道德。但是如果落實在事上,又會產生前文提到的問題,即
「應當做的」與「實際能做的」兩者對照之下的失望。強迫自己去做
不可能做到的事,也不合人之常情。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正視實際
能做的事。雖然人要有高遠的理想,但在具體落實的時候,卻必須考
慮現實上的種種情況,才能在當下的情境中,以最恰當的方式去應對
,這也是人應當做的事。換句話說,理論次序固然是以高遠的理想為
先,實踐次序卻是以明白現實的情況為起點,由這個起點找出當下應
當做的事。如果每個當下都能完成自己應當做的事,步步踏實前進,
日積月累之下,自然能逼近高遠的理想。如果憑空把捉一個高遠的理
想,只會一再打擊自己的信心。這種把捉甚至可能是私欲習氣的一種
表現,因為人不一定是真心想要完成應當做的事,而可能只是追求理
想的實現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甚至理想不必真正實現,只要有高遠的
理想,即足以顯出自己的不凡,而生起傲慢心。如果人能夠自覺到應
當的存在,便會知道:在最適當的情境做最恰當的事,也是人應當做
的事;違背了這一點,則是不應當做的。藉由這樣的工夫,高遠的理
想才有具體落實的可能,而不只是空洞的幻想。或許這正是我未來要
努力的方向吧!
- Feb 16 Wed 2005 17:31
逃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