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論語》常將「君子」與「小人」做對比,「君子」原本是指社
會地位高的貴族,但在《論語》大多數篇章已經轉變成以人格修養為
標準,指道德高尚之人。「喻」是明白通曉,白話叫做「懂」,但「
懂」有不同層次、深度,本章的「喻」如同上篇的「懷」,不只是頭
腦的懂,而是生命的懂。「頭腦的懂」只是將資訊理解及儲存到腦中
。「生命的懂」則是從某個詮釋觀點、核心觀念出發,形成對人生與
世界的整體理解。一切思想、言語、行為,對人事物的反應,都從這
核心觀念出發,薰習、滲透、浸潤到全身心,才是真正的懂。如孟子
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
,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離婁下》)
「左右逢源」才算是真正的「喻於義」,這就要透過長久的學習與實
踐才能達成。

    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義」與「利」,如上篇所說,「義」是
指謀道,「利」是指謀生。君子生活在謀道(精神)的層次,看待任
何事物,都以能否實現道德理想、意義價值為標準。小人生活在謀生
(物質)的層次,看待任何事物,都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儒家
是否反對、排斥利?董仲舒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義與利似乎不能並存。但此說其實是誤解,孔子說:「富而可求
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
而》)富貴、功利只有在與道義衝突時才不可求,如果不與道義衝突
,則是可以、甚至應該追求的。儒家並不反對「利」本身,而是反對
「私利」。義以仁為本,仁的涵義之一是「人我一體」,所以除了自
己之外,君子也會從家人、國人乃至天下人的角度來考慮,同時照顧
到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找出其中的平衡點,以恰當的方式去滿足、
實現。

    至於小人,則是凡事「只想到他自己」,甚至過度膨脹謀生需求
,吃飽穿暖還不夠,還要名車豪宅,別人才會對他投以羨慕、崇拜的
眼光,才有「面子」和「安全感」。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權謀算計
層出不窮,乃至犧牲身心健康也在所不惜。物質不斷在流轉、變化,
其存在是有限、短暫的,無永恆的意義,以為自己可以長久佔有,只
是一種虛妄的想法,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死了什麼也帶不走。將生命
投入這種虛妄的追求是很可悲的,還是要及早醒悟,建立以「義」為
本的價值觀,才是人生的正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