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 EdwinaC 大的這段文字,讓我不禁也想呼應一下。:) 這也
和我的一些經歷有關。身為學術界最底層的一員,選擇學術的理由其
實很單純───只是想過著「經濟無虞,每天有書可讀,又有充足休閒
」的寧靜生活而已。但無論在生活中或網路上,都遇到了一些與我想
法不同、為了「野心」、「功成名就」而加入這塊領域的人。同樣地
,認同「單身快樂」的人在社會上也是少數,就像歐洲的猶太人,或
是台灣的外籍新住民一樣,即使不被排擠,至少也是獨特的、與大多
數人疏離的一群人。當然我對學術界的了解還不夠全面,無法確定哪
一種想法才是主流,但如果我的想法真的是少數,那我就陷入了一種
雙重的弱勢,無論「愛情」或「生涯規劃」都站在小眾的那一邊了。

  對於這種雙重的弱勢,其實我並不怎麼介意。歷史上許多新的思
想觀念,一開始也都是小眾,然後才慢慢被多數人接受。生涯規劃取
決於自己,愛情則除了自己之外,更要考量另一個人。很多體驗不是
自己能選擇的,有時自己想選擇愛情以體驗生命,對方卻不這麼想;
有時則相反。重點不在這些體驗本身,而是看待體驗的態度。多數人
主張「非有這些體驗不可」,版友則是「可有可無」或是「一個人更
好」。當然這三類只是粗略的區分,其中應該還有很多灰色地帶。同
樣地,在學術上沒有野心的人,也可能「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有很大
的貢獻;在學術上很有野心的人,也可能才華不足而終歸平庸。重點
也不在成就的多少,而是看待學術的態度。

  EdwinaC大說「不宜採取二元對立的立場」,這一點是我很贊成
的。雖然我依舊認為「可有可無」與「一個人更好」比「非有不可」
更合理,而且也為社會上充斥的單身歧視感到遺憾,甚至憤慨。但在
「體驗」和「態度」之上,我想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存在。單身、平
淡也好,愛情、野心也罷,說到底都不過是一種信念、一種意識型態
,都是有限而不是終極的。愛、善意、包容,以及尊重每一個人的選
擇,這些人性的根本訴求,或許才是超越於意識型態,超越於不同的
族群之上,而能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有了這些做基礎,不同的族群
也才有相互對話、相互理解的可能,而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可誅」
。要弭平單身與愛情、平淡與野心的戰爭,也許「回歸人性基本面」
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