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紅館計畫的朋友們:

  昨天收到彥儀學長的回應,首先要承認的是,我對康德學的理解
,確實是透過當代新儒學的詮釋。所以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些偏差
。像彥儀學長這樣的專家參與討論,當然是更好的。其次是我對「敬
畏感」並無完整深入的認識,只在紅館計畫與幾次私下討論,留下一
些印象。因此在我的文章裡,這個部分只是稍微點到,詳細的論述仍
然要參考彥儀學長的論文。如果論文付印,還請學長惠賜一本啊!

  接下來要進入正題了。我想「透過當代新儒學的詮釋」這個理由
,只是思想的外緣。我們必須深入思想內部,才能處理真正的問題。
即使我接受「在康德學中,道德律與道德情感的價值是平等的」這個
論斷,仍然無法解決道德哲學上的兩個問題。依照我的了解,這也是
康德學與儒學的基本歧異點。問題是:

一、道德實踐是以道德律為優先,還是以道德情感為優先?

二、道德情感能否與道德律合一?或者這麼說,道德情感是否有普遍
  的意義?或只是具體的存在,而沒有普遍性?

  關鍵只在這兩個問題上。如果我們承認道德實踐是以道德情感為
優先;道德情感不但是具體的,而且具有普遍的意義;與康德學的基
本立場,似乎就不是那麼貼近了。不知道學長以為如何?另外「流於
婦人之仁」並不是說任何道德情感都如此,而是說「如果情感少了法
則的貞定」,在這個條件下,才會「流於婦人之仁」。我想康德學與
儒學應該都會同意這一點。

  另外關於彥儀學長文中提出的兩點,其實我是滿贊同的。第一點
是西方道德哲學,甚至整個西方哲學,並不是只有康德,或以康德為
顛峰。之所以會認為西方哲學只有康德,或以康德為顛峰,乃是受到
牟宗三先生的影響之故。除了康德以外,西方還有許多思想是值得留
意的,甚至是更接近中國哲學的,如黑格爾與現象學。如何擷取這些
思想的精華,並與中國哲學做一會通,也是我們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之一。

  另外我個人的道德觀,是比較接近康德倫理學與效益主義的綜合
,但仍以前者為主。我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因為我對西方三大倫理
學派並不熟悉。我想還是用中國哲學的詞語來說,我所採取的立場是
「義」與「利」的綜合,但仍以「義」為主。如果回到經典來看,孟
子雖然主張「義利之辨」,但並非完全不談「利」。如孟子說:「無
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梁惠王
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
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梁惠
王上)〈大學〉也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孟子重視人
民的經濟生活,並以之為「王道之始」。〈大學〉講「以義為利」也
點出了「義」的實際效用。可見先秦儒家並非完全不談「利」。如果
以我之前畫的同心圓圖形來說,灰色是「義」的部分,白色是「利」
的部分。「利」的境界雖然不夠高,在道德實踐上不夠純粹,但仍有
其價值,不能一概抹殺。我想以上兩點,是我和彥儀學長都同意的。

  看到彥儀學長動氣,令我頗為訝異。護教式的論述固然不好,但
是討論學問,仍然要從理論上辨析,不宜訴諸情緒。當前最重要的課
題,並非「由舊內聖開出新外王」,而是以舊內聖調節現代化產生的
弊病。關於這一點,林安梧老師已有專文討論,學長應該比我熟悉。
雖然現在無法將學長歸入哪一派,但從學長的文章推斷,未來一定是
左派牟學的中流砥柱,學長就別客氣了,哈哈!另外我已經將「道德
與習慣」的第一篇討論,貼上網路學思交流會了,就在「讀書會專屬
討論交流區」之下,也請大家不吝貼上自己的回應。

  記得之前與彥儀學長討論「護教」的問題,學長認為護教是個人
的氣質使然,這樣講固然沒錯,但似乎太過渾淪;這個問題要做精細
的省察,不能一語帶過。或者擴大一點,不針對護教,改成「依附權
威者的心態」之分析。我對這個問題有些興趣,改天有機會可以談一
談,或者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背後的原因何在。

                          毅鳴敬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